謝志堅:供應鏈移轉中小型貨櫃船需求大增 長期運約要有彈性條款

▲右起中華經濟研副研究員陳馨蕙博士、陽明海運前董事長謝志堅、海運承攬公會理事長翁堯賢、公會教育小組召集人林毓桂、副召集人範建武在研討會上合影。(圖/公會提供)

記者張佩芬/台北報導

台北市海運承攬公會教育組今(17)日舉辦新春首場研討會,主題是「川普2.0美中台產業剖析與2025年航運發展趨勢及展望」,陽明海運暨長榮海運前董事長謝志堅演講時指出,因為川普的關稅政策讓供應鏈出現移轉,貨載從中國轉到東南亞與拉丁美洲等,致使中小型貨櫃船需求大增,他個人認為超大型貨櫃船不需要再造了,過去超大船彎靠中國港口就能滿載的情勢已轉變,東南亞港口多數最大僅能彎靠8千箱(20呎櫃)貨櫃船。

另因今年市場變化太難掌握,對於今年5月美國線長約,他建議攬貨業一定要爭取增訂彈性條款,將紅海恢復正常通行後調降的運價能列在彈性條款內。有攬貨公司表示一年沒有上萬個貨櫃很難爭取彈性條款,謝志堅則建議找近年運力增加最多的幾家船公司,協商空間就會比較大。

統計資料顯示,去年1月到今年1月,運力增加最多的新加坡太平船務,增加29.9%、以星航運26%、赫伯羅德18.7%、韓新遠洋14.3%、地中海航運12.3%、萬海9.3%、海洋網聯9%、中遠海運8.6%、馬士基7.3%、達飛7%、長榮6.9%、陽明是-0.3%。謝志堅笑說,他告訴陽明的人,別家船公司降價的時候,陽明不需要降價了。

對於紅海今年今年第二或第三季是否真的能恢復正常通行,謝志堅表示他本來以為可以,現在以哈都已經交換了五批戰俘,但是川普想接管加薩讓事情出現變數,後續發展還需要觀察。

對於客戶的選擇,謝志堅透露,曾經有近40年時間船公司對於超大型直客是言聽計從,直客變得予取予求,近10年有些船公司選擇放棄一年交運量高達50萬箱的大客戶,改找五家年裝運量10萬箱的客戶來替代,實質收益反而提高。

▲謝志堅演講自然生動、數據完整,還不忘自嘲,讓聽眾在輕鬆氣氛中感覺收穫滿滿。(圖/記者張佩芬攝)

謝志堅指出,船公司最重視的客戶是重視互惠關係與遵守的合約的客戶,這些不會因為運價跌了就要求不按合約收費,而船公司在運價上漲、缺艙的時候,也會特別照顧這些忠實客戶。

謝志堅指出,根據德魯裏統計,貨櫃船公司最賺錢的年份就在近4年,2022年賺最多,EBIT約3千億美元,2021年是1900億美元,2024年500億美元,2023年280億美元,再來就是2010年的160億美元,美國前任總統拜登曾經要求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FMC)調查貨櫃船公司有沒有壟斷行為,FMC回說沒有,他個人認為疫情期間貨櫃運價會飆漲,最大罪魁禍首是川普與拜登兩任總統發放了五兆美元急救金,讓美國民眾因疫情關在家裡就是上網大肆採購,以致2022年1月9日,洛杉磯港外候港船隻創下109艘的歷史新高紀錄,供需出現嚴重不平衡所致,謝志堅形容,貨櫃船公司是被迫去賺這麼多錢的。

謝志堅透露,在2023年下半年曾經有國外好友問他手上的陽明與長榮股票應該怎麼處理,由於2024年新造貨櫃船有320萬箱要交船,估計運力會嚴重過剩,他當時建議要賣了,還好這位好友沒有全賣,誰知道因為紅海危機讓市場運價再度飆漲,現在有人問他市場未來變化,他都建議到恩主公前面的人行地下道去問算命的。

謝志堅認為,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最快4月1日實施,或許有些貨會出現短期搶運,另撤銷包裹800美元以下免關稅措施目前暫緩實施,也會有一些搶運貨,但要搶運估計用空運才來得及,但之後可能會讓美國進口貨減少,紅海如果恢復正常通行,估計船公司在2-3個月內會回到紅海,屆時船隻免繞好望角所釋放出來的運力,估計是會讓市場運價大跌的,船公司必須透過減速、減班與閒置船舶等方式來遏止運價暴跌。

研討會今年下午2點到5點在中國文化大學進修推廣部APA藝文中心國際會議廳舉行,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海洋大學兼任教授陳馨蕙博士也應邀就國際經濟發展與美中台產業現況等發表演講。


標題:謝志堅:供應鏈移轉中小型貨櫃船需求大增 長期運約要有彈性條款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