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沂源》第六季金秋
佛泉仙府重遊記
有的人結交一次就牢記心懷、終生難忘;有的人結交多次還記不牢、沒有印象;有的人結交一次就夠夠的了,再也不想相見了……
佛泉仙府的於恩池先生和田欣平女士,就是第一型別的人,兩口子生性豁達,待人真誠,樂善好施,直來直去的,好交往,不費心。
佛泉仙府位於魯中生態高地沂源縣中莊鎮的張莊村,背靠著名的沂蒙七十二崮之外的八十崮,韓莊河村前潺潺流過,沒有任何工業汙染。
大約在元代,這裡曾經香火興盛,一處尼姑庵頗為壯觀,至今仍保留著許多遺址,其中“真如佛境”摩崖石刻歷歷在目。
六十年代中葉,這裡還是“沂源農中”的發祥地,為貧窮落後的沂蒙山區農業戰線培養了大批急需人才。
八十年代初,有望逃脫農業戶口,出來吃國庫糧當幹部的於先生,為了照顧老人和立志徹底改變家鄉一窮二白麵貌。毅然決然來到了臥牛石叢生的八十崮背陰南庵子山,靠著自己的恆心毅力,在夫人田女士的理解支援、攜手努力下,一鍬一鎬,冬天頂寒風,夏日抗酷暑,硬生生在草木不生的地方,開墾出了百餘畝高產穩產引水灌溉的紅富士果園。
如今,果園正直盛果期,自己上的農家肥,嚴格按無公害綠色果品生產規程辦事,所產的有機綠色紅富士蘋果,遠銷海內外成了搶手貨。
尤為令人感慨的是,夫婦二人辛勤勞作之餘,還對文化藝術痴迷眷戀,常不時有飄蕩著泥土芬芳的文學小作,呈現給讀者,令人耳目一新。
夫婦二人還開動腦筋,大力發展農產品採摘園,經營農家飯菜鄉村旅遊活動,把大山上自產自採的新鮮韭菜,小火蔥,芋頭,梅豆,辣椒,洋柿子,地瓜,山藥等時令蔬菜,還有螞蚱,山水牛,節流鬼,山蘑菇,地姜亮皮,丹蔘,地黃,小柴胡,泥罐子頭等藥食兩用產品,用最樸素的農家闊籮頭精心烹製出來,引得城裡人一片叫好聲。
這正是:
八十崮旁擺戰場,
於郎拾得舊刀槍。
辛勤耕耘結碩果,
夫妻同心苦也香。
這不每逢週末遠在上海,北京,天津,近到濟南,青島,泰安的省內人蜂擁而至,本市內的就隨時隨地來了。節假日如不提前預約,恐都接待不了。
金秋時節,萬木霜天,層林盡染,斑斕夢幻,一派碩果累累、豐收在望的美景。高高山巔之間,一叢叢紅的,黃的,綠的,紫的灌木叢林點綴其間美不勝收。從山頭到院落,數面迎風招展,鮮豔的五星紅旗,說明了祖國在我心中絕不是一句空話。在這偏遠的沂蒙山區腹地仍有人初心不改的、深深熱愛著生生不息的祖國,任你TLP、BD,CYW之流螳臂擋車,逆歷史潮流而動,怎奈何我洋洋十四億人民的精誠團結,浩浩蕩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潮流誰也阻擋不了!
應夫婦二人之邀,約上了數位土生土長的“土麻豆”,多才多藝的還帶上了,畫筆、速寫本,徜徉在美不勝收的佛泉仙府之中,天地人間合二為一,大丈夫生當如此耳!
午間品嚐著木柴燉跑山雞,沂蒙大鍋全羊,還有炸螞蚱、山水牛、節流鬼,漿豆腐沾蒜泥,笨雞蛋炒小蔥,乾煸核桃花蕊……
美極了!棒極了!飄飄欲仙極了!小夥伴們,還等什麼?還不麻溜的動身前往這裡,採摘甜脆蘋果、賞覽金秋美景、品嚐農家真味、結識耕讀人家,恐季節不等人啊!一等又是一年……
仁者樂山觀天下 圖/文
二零二一年十月三十一日一揮而就、不更一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