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18日傍晚,杭州劉莊賓館的落地窗外,西湖水被夕照染成了溫柔的金色。
毛澤東主席把肩上的灰呢大衣隨手搭在椅背上,抬眼看向對面那位個子不高、卻皺著眉頭的客人,尼泊爾首相柯伊拉臘。
這是柯伊拉臘訪華的第五天,也是最關鍵的一天。
前三天外長級談判早陷了僵局,尼方
![]()
一口咬定“薩加瑪塔(他們對珠峰的稱呼)全在尼泊爾境內”,中方則拿出康熙年間的《皇輿全覽圖》和藏文古籍,證明“珠穆朗瑪”這名字早在18世紀初就出現在中國地圖上了。
柯伊拉臘這會兒乾脆把“球”直接踢到了毛主席面前,開口就說:“主席先生,珠峰主峰在尼泊爾這邊,我們國民世世代代叫它’薩加瑪塔’,它理應全劃歸尼泊爾。”
話剛落,會客廳安靜了好幾秒,連空氣都像凝住了。
翻譯把話低聲譯完,毛主席輕輕把茶杯往桌子中間推了推,嘴角卻翹了起來:“閣下這是想把整座珠峰都搬回自己家去?”
這句帶著湖南口音的反問一出來,本來劍拔弩張的氣氛忽然鬆了下來。
柯伊拉臘顯然沒料到毛主席會用這麼輕鬆的語氣回應,一時沒接上話。
![]()
毛主席沒等他開口,又補了一句:“可這座山對我們中國人也重要得很啊,它要是真被搬走了,西藏人民會心疼,咱們之間的和平氣氛怕是也要少幾分了。”
說實話,這兩句話聽著沒火藥味,卻把中方的立場、民族的情感,連帶著可能的風險都說明白了,這種說話的藝術,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杭州會談:一句話破局的“共贏思路”
氣氛緩和後,毛主席示意服務員給尼方代表續上茶,自己則站起身走到牆邊那幅巨大的喜馬拉雅山系圖前,手掌在海拔8848米的地方輕輕一劈:“你看,山這麼高,誰也搬不走。
既然兩國人民都把它當神山,不如咱們公平點,山南歸尼泊爾,山北歸中國,峰頂當邊界,兩國一起用,你覺得怎麼樣? ”柯伊拉臘當場就愣住了。
![]()
他出訪前在尼泊爾議會還誇下海口,說“至少要把主峰拿回來”,現在毛主席一句話把主峰“切”成兩半,他卻找不出反駁的理由。
北坡大部分落差都在中國境內,氣候、地形,連宗教傳說都和西藏綁在一起;南坡相對平緩,一直是尼泊爾夏爾巴人放牧、採藥的地方,兩邊本來就各有各的關聯。
毛主席見尼方代表們湊在一起小聲議論,又加了一句:“我給它起個新名字,叫’中尼友誼峰’。
在世界屋脊上立一座友誼紀念碑,總比吵來吵去體面多了吧? ”柯伊拉臘琢磨了半天,只說:“我得回國和大家商量商量。 ”
老實講,我覺得這個提議最妙的地方,就是沒盯著“誰輸誰贏”,而是找了個雙方都能下台、還能留餘地的辦法。
![]()
要是光盯著“必須全歸我”,這談判估計得拖到猴年馬月,最後說不定還得鬧僵。
北坡登頂:用腳步“蓋章”的生死挑戰
本來以為談判能順著這個方向推進,沒成想柯伊拉臘3月22日離開北京後,態度忽然變了。
他在昆明機場還跟媒體說“中尼會用和平方式解決珠峰歸屬”,可回到尼泊爾後,在反對黨和印度媒體的壓力下,立馬改口說“中方提了不合理要求”,還公開質疑:“中國人從來沒登上過珠峰,憑什麼分一半?”,這句話可把北京這邊刺痛了。
周恩來連夜把情況寫成簡報送到毛主席案頭,毛主席提筆批了一行字:“他們不是說’誰登頂誰有理’嗎?那就登一個給他們看看!”
![]()
當天夜裡,國家體委主任賀龍就奉命組建了“中尼邊界登山突擊隊”,目標特別明確,從北坡登頂珠峰,在上面插一面五星紅旗,用腳步給中國的主權“打卡”。
1960年5月24日,海拔8500米的“第二台階”下,狂風刮得三面五星紅旗嘩嘩響。
突擊隊隊長史占春、副隊長許競,還有隊員王富洲、劉連滿、屈銀華、貢布6個人,背著30公斤重的鐵鎚、測繪儀和電影攝影機,在零下40℃的缺氧環境裡準備最後衝刺。
走到8700米的時候,劉連滿體力徹底耗盡,他主動提出當“人梯”,讓隊友踩著自己的肩膀爬上那4米高的垂直岩壁。
5月25日凌晨4點20分,王富洲、屈銀華、貢布三個人終於把國旗和測繪覘標插上了峰頂。
![]()
貢布還掏出一張紙條,用藏文寫下:“珠穆朗瑪北坡屬於中國,1960年5月25日”。
消息傳到北京,毛主席在菊香書屋哈哈大笑:“山還是那座山,可現在咱們中國人把腳印留在頂上了,看他們還說什麼!”說實話,每次看到這段歷史,我都覺得這些登山隊員太了不起了。
他們面對的不只是雪山,是極限環境,更是國家的立場,每一步都在拼命,這種精神真的讓人佩服。
從條約到友誼:珠峰成了“和平名片”
1960年8月,中尼第三輪邊界談判在北京重新啟動。
尼泊爾代表還想多爭200米,周恩來直接把一摞照片攤在桌上,照片裡,北坡登頂的隊員在峰頂展開國旗,旁邊還有覘標和金屬測量標尺,背景裡北坡的雪脊看得清清楚楚。
![]()
尼方首席代表跟助手小聲嘀咕了一會兒,終於點了頭:“既然中國朋友已經登上峰頂,我們接受主席提出的’山南歸尼、山北歸中’原則。”
1961年9月28日,尼泊爾國王馬亨德拉訪問北京,和劉少奇主席一起簽了《中尼邊界條約》。
條約第一條寫得明明白白:“珠穆朗瑪峰(薩加瑪塔)的峰頂為兩國邊界線,北坡屬於中國,南坡屬於尼泊爾,兩國登山、科考、朝聖、旅遊等和平活動可在峰頂自由進行。”
簽字儀式後的國宴上,毛主席舉著酒杯對馬亨德拉說:“山很高,友誼更高;邊界劃清了,心也就更近了。”
到了1973年,已經年邁的毛主席在中南海會見再次訪華的尼泊爾首相比斯塔。
聊到珠峰時,毛主席笑著問:“現在’中尼友誼峰’的名字還叫得響嗎?”
![]()
比斯塔回答:“在我們尼泊爾,學生課本里已經把它寫成’薩加瑪塔—中尼友誼峰’了。一座山兩個名字,就像一條河兩個岸,少了哪邊都不完整。”
毛主席聽了開懷大笑,轉頭跟身邊的工作人員說:“你們看,我當年那句話沒錯吧,’還有更好的辦法’!”
從1960年杭州劉莊賓館那句半開玩笑的反問,到1961年《中尼邊界條約》落筆,再到1973年中南海的會心一笑,毛主席用東方智慧把一場可能鬧成流血衝突的領土爭端,變成了“一人一半、共享峰頂”的和平例子。
現在,各國登山者從南北兩坡聚到峰頂時,都會看到那片不足5平方米的雪坡上,同時插著中尼兩國的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