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五輪貿易磋商和元首會晤還沒過去多久,貝森特又來喊話“施壓”了,特朗普下手好快,中國周邊傳來不利消息。
這是咋回事?
日前,據媒體報道,美國財長貝森特表示,如果中國繼續阻礙稀土出口,美國可能會對華加征關稅。
另外還有消息傳出,貝森特在接受外媒採訪時,做出保證:“兩年之內,一定能解決稀土問題,讓中國無法在這個領域威脅到美國。”
可以看出,美方又開始了自己的布局,中美關係剛有緩和跡象,小動作又開始了。
從“單打獨鬥”到“多點圍堵”,美國換了打法
特朗普第一任期對華經濟戰以 “關稅施壓 + 技術脫鉤 + 單邊制裁” 為核心手段,直接、粗暴,但效果不怎麼樣。
關稅成本最終由美國進口商和消費者承擔。
中國出口商通過提高報價轉嫁約60%的關稅成本,導致美國企業利潤率下降,部分行業,比如汽車零部件、電子設備被迫減產或裁員。
同時,盟友還離了心,對歐盟、加拿大等盟友加征鋼鋁關稅,引發全球貿易戰連鎖反應。
歐盟迅速對260億歐元美國商品加征報復性關稅,加拿大對298億加元美國商品實施反制。
到了2025年,特朗普重新掌權,這一輪他明顯換了思路。
開始在中國周邊下手,在過去的幾天里,印度、菲律賓、越南都傳出與美國有關的大消息。
印、越、菲:三線並進
第一個是印度。日前,美國防長赫格塞斯與印度防長辛格簽署了十年防務合作協議。
這是兩國首次將軍事合作提升到協議戰略層面。
協議涵蓋聯合研發下一代戰鬥機(FGFA)、共享印度洋 – 太平洋海域情報、在安達曼 – 尼科巴群島建立聯合後勤中心等內容。
印度還首次允許美軍使用其位於奧里薩邦的導彈試驗場,為 “布拉莫斯” 超音速巡航導彈升級提供便利。
第二個是菲律賓。
隨後,美防長赫格塞思轉場馬尼拉,和菲律賓防長特奧多羅共同宣布:美菲將成立一支“海上特遣部隊”,專門增強南海應對能力。
這支部隊由60名菲律賓海軍精銳組成,但指揮系統接入美軍印太司令部,具備快速反應、遠程監控與聯合行動能力。
同時,美菲宣布新增 4 個軍事基地供美軍使用,美軍在菲基地總數達到了9 個。
新增的軍事基地位置很敏感。
其中 3 個位於呂宋島的卡加延省、蘇比克灣、伊莎貝拉省,1 個位於巴拉望省。
卡加延省基地距台灣島僅 400 公里,巴拉望省基地臨近南沙群島。
此外,美軍在巴坦島新建的前沿基地已部署 “海馬斯” 火箭炮系統,形成了對台灣海峽的威懾。
菲律賓在南海議題上已經日趨強硬,如今有了美軍背書,言行可能更加激進。
最後就是越南。
11月2日,美國防長赫格塞斯訪越期間,美正式交付 3 艘 Metal Shark 45 英尺高速巡邏艇和 3 架 T-6C 教練機,這是越戰結束後美國首次向越南提供大型軍用運輸機。
雖然越南沒有正式加入美國軍事同盟,但這種合作深度已經非常接近。
而越南在南海西部方向的戰略位置,決定了這一合作對中國南海安全的影響也不會小。
連續幾天,美國在亞太方向密集出牌,越南、印度、菲律賓三個國家先後與美方推進安全合作。
從防務協議到後勤基地,從情報共享到部署特遣部隊,動作頻率高得不太尋常。
得注意的是,除了印、菲、越,美方在日韓方面也有了動作。
不久前,特朗普訪問韓國時宣布,同意美韓啟動核潛艇合作。
特朗普在韓國總統李在明主持的晚宴上發表講話時還透露,他已批准韓國建造一艘核動力潛艇,建造工作將在美國完成。
核動力潛艇主要用于軍事用途,具有水下隱蔽性強、續航力持久等特點,可執行多種作戰任務。
首爾方面同意大量採購美國石油和天然氣。
幾天後,日本也“坐不住了”。
《日經亞洲》報道指出日本也在就升級其潛艇艦隊展開討論。
報道認為,如果韓國採購核潛艇,日本可能“被迫效仿”,而新上台的高市早苗政府已對此持開放態度。
再加上澳大利亞已獲得核潛艇轉讓協議,整個東北亞至南太平洋正在形成一個“水下威懾鏈條”。
前有澳大利亞,後有韓國,再來個日本,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友國家持續推進核潛艇計劃。
這是“合圍”,還是“試探”?
印美十年防務,美菲南海聯合部署,美越協作,日韓核潛艇接入……
明眼人不難發現,中美貿易領域的對抗熱度雖有下降,但美國在其他領域對中國採取的行動,不僅數量在增加,落地速度也比之前快了不少。
無論目的如何,但是過往的事實已經證明了,中方不缺的就是底氣和實力。
俗話說得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