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中美之間雖然沒有公開交鋒,但空氣里卻能聞到一股壓着的火藥味,特朗普剛從亞太行程中返美,在“空軍一號”上面對記者時,撇清說“沒有談台灣”。
這番話讓人摸不着頭腦,因為就在他表態前一天,美國國會那邊剛鼓吹對台軍援的新法案,內容明明白白寫着要加快對台灣的軍事支持。
而在這之後不到24小時,中國防長董軍親自現身馬來西亞,與美方高層展開面對面的會談,目標直指台海問題。
台海問題雖然不是公開戰爭,但每句話、每個動作,都是在試探對方的底線,而這一次,中國選擇不繞圈子,直接把話說在了檯面上。
美國這邊:說不談,其實動作不斷
特朗普否認談台,其實並不讓人意外,畢竟他現在正忙着為2026年中期選舉忙碌,台灣問題太過敏感,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對手抓住把柄。
他需要在“對華強硬”和“避免戰爭”之間找個能說得過去的平衡點,但說歸說,美國的手卻沒有停下,國會按部就班地推進對台軍事援助法案,內容不僅包括武器交付,還加入了“快速部署”和“作戰協同”的細節安排。
這種雙標操作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從拜登政府開始,“戰略模糊”成了美國在台海的慣用操作,國會要表現立場,行政部門又要顧忌後果,幾乎每次對台政策的落地都繞不過這套“分工合作”的模式。
而特朗普作為一個商人出身的政治人物,更懂得如何在保持話語主動權的同時,不被現實綁定。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白宮內部在台灣問題上長期存在分歧,一部分人主張繼續走模糊路線,避免刺激中國。
另一部分則認為,現在是時候在台海問題上“更明確”地站隊,不管哪一派佔上風,台灣問題已經不再是美國內部可以隨意擺布的籌碼,因為中國已經明確表示,不再接受“模糊”的處理方式。
中國這邊不再繞彎
董軍防長出場值得回味,這是中國在台海問題上主動出手、正面回應,地點選在馬來西亞,既是中美都在出席的會議場合,也讓會談顯得不那麼“正式”,但話說得一點都不含糊,美國必須清楚,中國在台海問題上沒有退路。
這次會談的時機很講究,美國剛鼓吹對台法案,中國就立刻做出回應,說明中國不打算繼續容忍模糊戰略帶來的不確定性,而且這次是防長親自上陣,意味着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口頭譴責,而是軍事層級的信號。
對於中國來說,台灣問題沒有人能觸碰,它是國家統一的核心,這個立場是一貫的原則,中國對台灣的態度,一直是“和平為主、底線明確、準備充分”。
軍事上,東部戰區的常規巡航已經持續多年,要讓外界看見中國的決心不是嘴上說說;經濟上,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這份依賴關係不容忽視;輿論上,中國也在國際場合持續發聲,把自己的立場講清楚、講完整。
所以董軍挂帥,更多是一次主動出擊,中國的邏輯很清楚:既然美方在動作不斷,那我們也不能再等,你在立法,我們在表態;你在推進援助,我們就劃清紅線,話講明白了,才好繼續往下談。
台海之外,美國的“話語機器”也開始熄火
幾乎在中美會談的同時,另一個信號也悄悄傳出——“自由亞洲電台”宣布暫停運營,這家機構其實是冷戰時期的產物,長期被視為美國政府對外宣傳的一部分。
尤其在涉華議題上,立場一直非常鮮明,它的停播表面上是因為聯邦預算沒批下來,實質上卻反映了一個更深的問題:美國的對外信息傳播,開始力不從心。
這背後有幾個原因,首先是美國政府內部對外宣傳的預算正在大幅削減,資源有限之下,很多傳統項目都被壓縮。
其次宣傳效果不如預期,全球觀眾尤其是亞洲地區的受眾,對這種“帶情緒”的內容興趣下降;三是傳播方式也在變化,傳統廣播和電台的影響力早已被社交平台和短視頻取代。
對中國來說,這是個利好消息,過去多年中國在國際輿論場上常常處於被動,很多情況說不清、講不明,但現在,中國正在逐漸掌握主動權。
有更多的人願意聽中國說什麼,有不少國家開始從自身利益出發看問題,而不是簡單跟着美國的節奏走。
所以,反華媒體的停擺雖然不是由中國推動的,但它的出現正好說明了一個趨勢:意識形態的老套路,在今天這個時代,越來越難奏效。
台灣問題,不容妥協
這次中美就台灣問題的交談雖然沒有達成什麼具體協議,但過程本身就釋放出了重要信號,美國開始意識到,模糊戰略的空間越來越小,中國也不再願意用“等一等、看一看”的方式處理核心利益。
過去幾十年,台灣問題似乎總處在一個“可以拖”的階段,美國靠戰略模糊維持平衡,中國靠經濟聯繫減少風險。
而現在這種狀態開始消失,中國的國力肉眼可見的強盛,軍事傲立群雄,國際話語權不斷增大,這種變化不是一夜之間完成的,但到了今天,已經足以影響中美如何談台灣。
而美國這邊,表面看起來仍在主導節奏,但內部的矛盾人人可見,國會想要“挺台”,白宮卻要考慮後果。
軍方希望有個清晰戰略,情報系統卻擔心誤判升級,所有這些博弈,最終都落在一個現實問題上:美國能否承受台海衝突的代價,這是它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誰在變,誰在定
這次中美圍繞台灣的交鋒,不是一次簡單的外交對話,而是一次深層次的戰略對照,美國在變,變得更謹慎、更分裂、更依賴“代理人”;而中國則在定,定在原則上,定在行動上,也定在未來方向上。
有人說,台灣是中美關係中最難解的結,但其實,從中國的角度看,這不是一個“難題”,而是一個“必答題”,什麼時候解、怎麼解,要看大勢、看時機,也要看雙方的智慧。
但有一點可以確認:沉默一天之後,中國出聲了,而且是用非常清晰的方式,這不是宣示,而是提醒,不是挑釁,而是正告,未來的台海局勢,或許還會有波動,但至少現在,誰是真正的“說話人”,已經很清楚了。
台灣問題不會被輕易擱置,也不可能靠模糊處理一直拖下去,中國已經用行動說明了自己的立場,美國是否聽進去,還要看它接下來的選擇,歷史不會等人,也不會反覆提示,誰真正看清趨勢,誰就能穩住未來。
信息來源: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特朗普談特習會:烏克蘭問題談得久且充分,未探討台灣問題——30/10/2025 – 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