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傅斯特
從一場體育盛會,看到了未來城市的科技秀場。
深圳,還是太超前了!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臨近,深圳黑科技齊齊亮相——人形機器人“夸父”手舉火炬,AI裁判精準判罰,機器狗背著十五運會吉祥物奔跑,AI無人船驚艷亮相,直升飛機空中接力火炬……這些曾經只存在於科幻電影的場景,正在深圳真實上演。
但深圳的野心不止於金牌與歡呼,它正將每一份賽前投入,轉化為賽后可感的民生紅利,讓“賽時頂配”真正成為“日常標配”。
![]()
十五運尚未開幕,深圳已經憑藉多個硬核場景刷屏。
全球首個5G-A人形機器人“夸父”擔任0號火炬手,手舉火炬步伐穩健,獨立完成火炬交接。
![]()
圖源:羊城晚報
重型智能機器狗首次亮相大型體育賽事活動,背著十五運吉祥物奔跑入場,精準停靠在火炬手面前。
直升機帶著火炬從蓮花山公園出發,飛越深圳的山脊與海岸,環繞前海、眺望香港,將城市地標與體育精神融為一體。
但真正的硬實力,藏在更多細節的地方。
在深圳市體育中心,一套數字孿生系統正在運行——6.8萬平方米的場館被濃縮為高精度三維模型,系統可以實時監測空調能耗,一旦偏差超過5%自動預警;消防通道如果被堵塞,20秒內觸發警報;AI算法甚至可以提前15分鐘預判人流聚集風險,輔助疏導……
這種城市級操作系統的能力,遠超傳統賽事保障範疇。
![]()
圖源:深圳特區報
觀賽體驗上,“未來感”同樣十足。 AI裁判上線,羽毛球賽場的直播相機可以自動完成高光捕捉和數據統計,田徑賽事中的AI起跑檢測系統,誤差控制在1毫秒以內;面向視障人群的“導盲兔”AI眼鏡,通過攝像頭可以實時將畫面轉化為語音描述,讓每一位觀眾都能“看清”賽事精彩;無人機急救配送醫療物資,將配送時間從1小時縮短到10分鐘…..
這些技術代表了當前中國智能科技的頂尖水平,也彰顯了深圳作為“創新之都”的硬實力。
但真正的考驗,不在賽時,而在賽后。
![]()
像這樣一場全國性大型體育盛會,往往伴隨著短期巨額的支出。
而擺在各主辦城市面前的共同難題是——如何避免“賽時熱鬧、賽后閒置”,真正把這筆投入轉化為可持續的城市資產?
深圳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深圳為十五運開放的科技賦能場景,落點絕不僅僅在體育。
借賽事,帶動產業。
十五運中亮相的科技元素,大多來自深圳本土企業。在籌備過程中,深圳組建了科技專班,搭建企業供給側與賽事需求側的對接平台,31家企業的43件前沿產品通過賽事展區實現場景落地。
從賽事照明系統到全景拍攝設備,從無人機編隊表演到智能安檢系統,深圳已經構建起覆蓋賽事運營、觀賽體驗、裝備製造等完整產業鏈佈局。這場全運會,不僅是體育競技場,更是科技創新的超級孵化器。
借賽事,服務民生。
在場館規劃上,深圳從一開始就摒棄“為賽而建”的短視思維,全市20個競賽場館中,14個為改造升級項目,永久性場館賽后利用率將達100%。
比如,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與社區綠地公園推進一體化建設,賽后將會成為集體育活動、生態休閒於一體的複合空間;大運中心聯動周邊商業和文化設施,打造“文體+商業”綜合體;寶安體育中心採用的模塊化場地,可以在賽后切換為全民健身館與青少年培訓基地,實現“賽事級”向“民生級”的無縫切換,每年可以服務200萬人次。
![]()
圖說: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整體鳥瞰圖
圖源:深圳工務署公眾號
大量技術應用在賽事結束後,也將轉向為城市賦能。
許多賽時應用將在賽后無縫切換到城市日常運行,虛擬數字人“全運小助手”,在完成全運會上提供多語種賽事解說服務的任務後,將轉型為深圳城市導覽官,服務遊客和市民;賽事期間部署的智能調度系統,也將應用於城市應急管理。
![]()
深圳的可貴之處,在於它能夠把每一場賽事當作一次“壓力測試”——用最高標準、最嚴場景、最新技術,把產業、城市治理、民生這三個維度同時拉到極限,再將極限落地為城市日常。
在產業上,深厚的產業土壤是技術落地的前提。華為、大疆等本地企業深度參與賽事技術支撐,其研發成果天然具備市場化、民用化基因。技術不是“秀”出來的,而是“長”出來的——根植於產業土壤,自然能反哺民生。
依托強大的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深圳將重大活動作為新技術、新場景、新應用的試驗場。比如此次全運會期間部署5G+8K超高清直播、無人駕駛接駁、智慧場館管理系統,不僅能夠保障賽事高效運行,更推動相關技術產品迭代升級並走向市場,實現“辦賽事”與“興產業”雙贏。
![]()
圖源:魅力全運活力深圳
在城市治理上,精細化的城市治理讓全運會成果真正“落地有用”。街道翻新、公交優化、公園升級、無障礙設施全覆蓋……深圳的細心在方方面面。
為了迎接十五運,深圳完成了287條涉賽的道路的隱患整改;場館及酒店周邊雙語標識全面覆蓋;全市8900多家停車場接入了智慧停車平台,方便“一鍵直達”;5000多台出租車裝配了AI智能翻譯器。
這些看似瑣碎的“配套工程”,實則是城市文明和治理能力的持續打磨。
最關鍵的,是深圳將賽事視為提升市民生活品質的契機。無論是場館共享、交通優化,還是無障礙改造,都共同指向一個目標——要在十五運之後,讓廣大市民切實感到“城市變好了”。
真正的城市競爭力,或許並不在於舉辦多少大賽,而在於能讓每一個普通人都從大賽中受益。
全運會對深圳而言,更像是一個催化劑,激活的是一個早已準備就緒、蓄勢待發的龐大系統。
這恰恰體現了深圳的“超前”,不止於科技,而在於細節入微,不止於高樓大廈,而在於行動紮實。
或許,這才是未來城市的真實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