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丹陽
楓葉似火,湘江如練。11月12日,2025中國新媒體大會在湖南長沙開幕。
本屆大會以“智能聚力 系統變革”為主題,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湖南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包含開幕式暨主論壇,內容創新論壇、財經傳媒論壇、技術應用論壇、青年論壇、國際傳播論壇、社會責任論壇、“新聞+”論壇等7場平行論壇以及2025中國新媒體技術展、“強‘四力’促深融”專題培訓班、“馬欄山時間”文創活動、“馬欄山新媒體之夜”沉浸式互動活動等6場主題活動。
大會聚焦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為媒體行業帶來的深刻變革,描繪新媒體未來發展的嶄新藍圖。
在11月12日上午舉行的大會主論壇上,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地方新聞媒體負責人等共聚一堂,探討內容創新與技術創新路徑。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徐立京認為,當系統性變革進入“深化”新階段,意味着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新要求新標準。在她看來,媒體要如“水”、如“島”、如“山”。她表示,把握未來,媒體如“水”。這個“水”,就是智能互聯時代“萬物皆媒”的基礎與底層——信息流與語料。只要建設好高質量的“水源”,便能以無形而化生萬物。明晰定位,媒體如“島”。對各端號要分類施策,找準定位,突出特色,精耕細作,讓受眾在信息的茫茫大海中可見可感可及。凝聚民心,媒體如“山”。主流媒體當奮力打造一座座由內容精品構築的“文化山脈”和“時代峰巒”,以突出的思想性、鮮明的新聞性、獨有的收藏性,切實履行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職責使命。
如何讓有着94年發展歷程、帶着最深厚傳統的國家通訊社煥發新活力?新華社副社長霍小光表示,要全面提升采編人員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調查研究能力,使新聞報道從現場觀察得來、從田間地頭得來,做到直抵現場、直抵真相、直抵本質、直抵人心。並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革命浪潮下的業務新模式,融合生產引擎“采編助手”,建設“全球雷達”輿情態勢感知系統。此外,還要建立起策采編髮傳“快”的機制、“好”的機制、“新”的機制,強化全球到達覆蓋。
“守正創新,縱深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是主流媒體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副總編輯范昀分享了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經驗做法:推動全媒體內容移動化、智能化便捷生產;深化全媒體思維,實現各類媒介形態聚合反應,視頻音頻多模態交相作用;提升國際傳播效能,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
2025年的火熱話題離不開“蘇超”。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鬍連生分享了“蘇超”的“破圈”傳播經驗。他表示,激活發展動能需促進人文經濟融合,探索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機制,有效激活地域文化市場化、產業化潛能;匯聚傳播合力需加強跨界協同,推動政府權威發布、媒體專業宣傳、企業場景融入、自媒體大眾傳播同向發力、同題共答;立足主流價值引領,堅持正能量前提下的大流量,用大流量澎湃正能量,真正將內容“流量”轉變為發展“增量”。
“全面擁抱AI,打造智慧媒體”,湖南廣播電視台台長龔政文表示,湖南廣電要通過系統性變革探索新內容、新賽道、新技術、新傳播、新商業,最終打造一個新芒果。他表示,要打破舒適區,構建新生態;打造新引擎,做強新業態;堅決走出去,開闢新空間。在他看來,能否建立新的商業模式,攸關主流媒體的生死存亡。芒果的新商業戰略,就是要將高品質內容IP,從過去單一渠道、局限品類的一次性消費,依託IP後鏈路的深度開發,轉化為全域高頻、動態滲透的生態價值“富礦”。
“舒適區等不來好辦法,觀潮人比不上弄潮兒”,在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浪潮中,新民晚報社直播部主任晏秋秋認為,堅守新聞理想的媒體人不能缺席,“好的賦能”是專業精準,要用老百姓的話,說老百姓的事。
“作為新時代的融媒記者,我們不僅要記錄基層,更要賦能基層。”湖北省孝感市孝昌縣融媒體中心記者王虹回望自己在基層新聞一線11年的經歷,她表示,新聞的生命力,永遠紮根在基層的沃土中。
當日主論壇“壓軸節目”則是在場嘉賓共同觀看《未來頭條》。隨着未來世界裡的“記者”,人型機器人和數字人走上舞台,一場關於生物人、數字人、機器人“未來頭條得看誰?”的討論展開,引人思考。
中國新媒體大會自2018年起已舉辦六屆,如今大會已成為團結引領新聞及其從業人員,推動媒體深度整合發展和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全國性權威平台和年度行業盛會。
今年,大會設立的中國新媒體技術展,包括智能媒體新生態、智媒技術新應用、數字文創新消費等展區,共同呈現媒體數字化轉型的前沿技術矩陣、場景化解決方案及“文化+科技”產業生態。
編輯:嚴哲川
來源: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