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來自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克羅地亞、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塞爾維亞等7個中東歐國家的政商界聯合考察團走進成都。
代表團團長、斯洛文尼亞社會民主人士黨副主席、國民議會副議長梅伊拉·霍特率團參觀了成都規劃館、四川沃飛長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東方氫能產業園和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地了解成都新質生產力培育及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最新成果。
▲考察團在成都規劃館
據悉,此次考察是“一帶一路”中國(成都)—中東歐國家工商界對話會的重要配套活動,旨在通過產業考察和政策對話,促進雙方在科技創新、智能製造、綠色能源等領域的互利合作。
從城市規划到低空經濟
代表團感受“新質生產力”的成都樣本
當天上午,考察團一行首先走進成都規劃館。在沙盤與互動展示前,代表們詳細了解了成都城市空間戰略,以及成都在科技創新、綠色低碳、開放合作等方面的系統布局。
▲考察團在成都規劃館
“成都的發展有歷史,也有未來。”克羅地亞社民黨議員、議會歐洲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克中友好小組成員伊萬·拉昌在參觀中感嘆道:“世界上有許多古老的城市,但並不是所有城市都能向世界展示未來。成都是一個有四千五百年文明史、兩千多年建城史的地方,卻同時充滿了面向未來的能量。”
▲考察團在成都規劃館
隨後,考察團來到四川沃飛長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現場觀摩商業化載人航空器埃夫托爾(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的樣機展示。
▲考察團在四川沃飛長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斯洛文尼亞自由運動黨黨員、議會斯中友好小組主席、核能專家米羅斯拉夫·格雷戈里奇在參觀過程中,一度停下腳步,仔細詢問其飛行原理和安全參數。接受記者採訪時,他表示,成都的創新體系形成了“從研發到製造再到應用”的完整鏈條,“中國能持續將3%以上的gdp投入研發創新,這是令人欽佩的。這樣的體系讓新理念能真正落地成產業,形成推動世界科技進步的力量。”
▲考察團在四川沃飛長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伊萬·拉昌在接受採訪時指出,成都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的實踐,體現了中國新質生產力的典型特徵。“這種創新方式已成為中國的鮮明標誌,並走在了世界前列,”他說,“中國在這一方面的領先程度令人印象深刻。”
在參觀成都企業展示的載人垂直起降飛行器時,伊萬·拉昌直言震撼,“全世界還沒有任何商業化的同類產品,只有軍用版本。這很可能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化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非常令人驚嘆。”
他認為,如果成都的團隊能夠成功研發出安全、穩定且具備商業可行性的產品,就意味着其已具備全球競爭力。
▲考察團在四川沃飛長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來自羅馬尼亞的中國之家國際關係專家米莉·阿李蘿莎則認為,自己此行最大的感受,是“成都的創新力與城市溫度並存”。
“我們在歐洲從未見過這樣的企業,”她談到,無論是智能製造的展示,還是前沿科技的應用場景,都讓她感到震撼。“這裡的技術水平和產業規模超出了我的想象。”
米莉·阿李蘿莎所在的機構是一家長期推動兩國交流的非政府組織。她表示,此次訪問讓她更直觀地看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樣本,也讓她更加確信,羅中合作的空間遠不止經貿層面。“我們希望在創新、科技、文化等領域開展更多合作,把成都的經驗、活力和開放帶回羅馬尼亞。”
綠色能源與智能製造
合作潛力不斷釋放
下午,考察團來到位於郫都區的東方氫能產業園和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了解成都在新能源與智能製造領域的布局。
▲考察團在東方氫能產業園
▲考察團在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在東方電氣氫能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的考察現場,米羅斯拉夫·格雷戈里奇手拿筆記本和筆,邊記錄邊提問,並不時點頭。他連續追問氫氣成本、泄漏監測等技術細節,公司總經理張章一一作答,“在四川,每公斤氫氣大約30元,可發17度電。”兩人圍繞制氫效率、安全防護等問題交流良久,現場氣氛專註而熱烈。
▲考察團在東方氫能產業園
“我們在這裡看到的不僅是實驗室里的研究,而是科研成果在實踐中落地。”米羅斯拉夫·格雷戈里奇參觀後表示,東方氫能的示範系統展現了“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完整鏈條,“這種讓創新真正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是歐洲所羨慕的。我相信未來在科學研究與商業層面,我們都會有更多合作的空間。”
“成都是一座既科技前沿又綠意盎然的城市。”梅伊拉·霍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成都在城市規劃中很好地平衡了現代化發展與生態保護,“我來自被稱為‘綠色斯洛文尼亞’的國家,但成都的公園綠地比例與城市活力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我們看到了一座幸福且充滿生機的城市。”
她透露,此次代表團中不僅有政界人士,還有斯洛文尼亞商會、創新機構代表,他們將把在成都看到的創新實踐帶回歐洲,推動更多產業合作項目落地。
“我們看到成都正在成為中國新質生產力的樣板城市。希望以此次訪問為起點,在綠色能源、創新製造、教育科研等領域,建立起中東歐與成都的長期合作機制。”梅伊拉·霍特表示。
據悉,代表團此行還將出席11月14日舉辦的“一帶一路”中國(成都)—中東歐國家工商界對話會,圍繞新能源、智能製造、數字經濟等領域展開對接。
紅星新聞記者 昌娟 攝影記者 楊譯焮
編輯 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