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朝鮮、巴基斯坦、柬埔寨集體對中國變臉?

為什麼朝鮮、巴基斯坦、柬埔寨集體對中國變臉?這些曾受中國照顧的國家,如今要么親俄,要么對美搖尾,態度驟變!朝鮮親俄、巴基斯坦親美、柬埔寨左右逢源——曾經“鐵桿”的老朋友,怎麼突然都“換臉”了?中國這麼多年給的援助、投資、項目,不說白給,也算是雪中送炭,可現在,他們轉身就擁抱別人,難道真是“翻臉不認人”?朝鮮最近的外交新寵,不是別人,而是普京。2025年上半年,朝鮮與俄羅斯的關係迅速升溫,不光高層互訪頻密,連實打實的“資源換武器”合作也擺上了檯面。朝鮮向俄提供彈藥,俄則送來糧食、石油和外匯支持,這一波操作,簡直是朝鮮的“續命套餐”。為啥不找中國?找過,但問題是,中國援助得考慮聯合國製裁,不可能隨便供油供電。多年來,中國一直是朝鮮的“穩定器”,化肥、糧食、藥品沒停過,一眾媒體也多次報導中國的人道主義援助。可朝鮮的缺口太大——2023年糧食缺口超過100萬噸,能源更是捉襟見肘,電廠沒電,工廠半停,民眾吃飯都困難。哪怕知道中國才是“壓艙石”,朝鮮也得先抓住眼前的“救命稻草”,俄羅斯這時候伸出橄欖枝,朝鮮當然不客氣。這不是翻臉,而是現實——國家活不下去,哪還管情分?這就是朝鮮的算盤:撐過眼前,未來再平衡。說起“巴鐵”,很多中國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中巴經濟走廊是最典型的例子,公路、發電站、港口,從瓜達爾到卡拉奇,中國投了不少,但2025年的巴基斯坦,正陷在一場嚴峻的債務危機中。根據IMF今年發布的報告,巴基斯坦外債超過1300億美元,外匯儲備一度跌破30億美元。眼看要“破產”,它不得不四面求援,於是開始頻繁接觸美國,爭取新一輪的貸款和債務重組;還轉向俄羅斯採購便宜的T-90坦克,搞點軍備平衡。這些操作,讓很多人感覺巴鐵“變心”了,但真相是,它實在太窮了,誰給現金誰就是親戚。中巴經濟走廊是“長線投資”,短期內解決不了吃飯問題,而IMF和美國的貸款,能立刻止血。於是,巴基斯坦玩起了“多邊下注”:不傷中巴根基,同時拓展更多援助來源。一句話總結巴基斯坦的態度——“誰能給我錢,誰就是我的朋友”,這不是變心,而是求生。相比前兩個國家,柬埔寨的“變臉”更像是“變臉術”,新首相洪瑪奈上台後,外交風格明顯更靈活。一邊繼續大力推進與中國的合作,確保中國資本不斷流入;另一邊悄悄向美國示好,連雲朗海軍基地都敞開給美軍看了幾眼。這是投機嗎?不,是算賬,柬埔寨的經濟高度依賴出口,尤其是紡織製品,其中40%以上是賣給美國。如果失去美國市場,幾十萬工人會失業,經濟直接斷崖。洪瑪奈的“快速發展”計劃核心是保就業穩增長,而這離不開美方市場的“關稅優惠”。但中國的作用更不能少,中國是柬埔寨最大的外資來源,佔比超過60%,電站、高速、機場,大多是中國企業建設的。所以洪瑪奈的策略很簡單:用中國搞建設,用美國保市場,同時拉攏日韓補缺口。這不是誰靠誰的問題,而是“兩頭吃飯”,左右開弓,柬埔寨最清楚,一個國家的安全和發展,不靠情緒,靠利益。把這三國放在一起看,會發現一個共性:都在“走鋼絲”。朝鮮為了油糧向俄靠攏,巴基斯坦為救命向美妥協,柬埔寨則在中美之間靈活穿梭。這不是偶然,而是小國在巨人夾縫中求生的必然選擇。類似的國家還有很多,塞爾維亞一邊買中國導彈,一邊採購法國戰鬥機;菲律賓一邊接受中國疫苗,一邊擴建美軍基地。這些國家不是“搖擺不定”,而是把“靈活”當作戰略,把“多邊下注”當作常態。站在中國的角度,該生氣嗎?其實沒必要,中國也早已看清,小國的立場不是感情問題,是利益選擇。因此面對這些“變臉”,中國並沒有一怒而去,而是選擇了“穩住底盤”。對朝鮮,中國繼續維持底線援助,避免其徹底失控;對巴基斯坦,中巴經濟走廊項目依然推進,甚至在談新的能源合作;對柬埔寨,中國在調整部分項目節奏的同時,擴大了農產品進口和旅遊合作。這不是“感情外交”,而是“利益綁定外交”。朝鮮、巴基斯坦、柬埔寨這些國家的“態度變化”,看似讓中國尷尬,實則是全球政治現實的縮影。在大國角力不斷升級的時代,小國必須靈活應對,優先保命、保飯碗、保政權,但中國依然是他們繞不開的“底層支撐”。朝鮮知道,俄國祇能臨時救急,長遠還得靠中國保穩定;巴基斯坦明白,美國給的是貸款,中國帶來的是發展;柬埔寨更清楚,搞建設離不開中國,搞出口離不開美國,誰也不能得罪。這就是現在的小國邏輯:既要吃飯,也要蓋房,左右開弓、見風使舵,不是背叛,而是生存。中國祇要穩住底盤,提供長期價值,最後勝出的,依然是那個最可靠的“老朋友”。在國際關係這張大桌上,感情可以變,賬本不能假。信源:《普京會見朝鮮外相崔善姬:俄朝關係進展順利,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鳳凰衛視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