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外需放緩、內需動能減弱,以及去年同期基數較高等因素影響,四季度以來主要經濟指標出現波動,宏觀政策加力必須要上升。
國家統計局11月1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9%,增速較9月放緩1.6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9%,較9月小幅回落0.1個百分點。 1~10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08914億元,同比下降1.7%。
國務院總理李強11月1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下稱“國常會”),研究深入實施“兩重”建設(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有關工作,部署增強消費品供需適配性進一步促進消費政策措施等。會議明確,要合理安排項目建設與資金撥付節奏,強化項目和資金匹配,引導更多民間資本參與,放大“兩重”建設效應。要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以優質供給更好滿足多元需求,實現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當前我國政府負債率較低,現階段國內物價也處於偏低水平,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穩增長方向都有充足的發力空間。”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第一財經表示,著眼於穩定今年四季度及明年一季度的宏觀經濟運行,在順利完成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的同時,推動“十五五”實現良好開局,年底前穩增長政策有望進一步加力,重點是擴大國內需求,釋放消費潛力,增加有效投資,有效對沖外需放緩帶來的影響,同時著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接下來財政政策在促消費方面會進一步加碼,貨幣政策則有可能實施新一輪降準降息。
服務消費成重要增長點
雖然10月份工業、消費、投資等數據出現回落,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結構性亮點。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於14日表示,經濟運行還面臨不少風險挑戰,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化,宏觀政策持續發力,市場空間逐步拓展,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實現全年預期目標具備較多有利條件。
從生產端來看,10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4.9%,增速較上月大幅放緩1.6個百分點。其中,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引領支撐作用日益增強。 1~10月份,規模以上數字產業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智能設備製造、電子元器件及設備製造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1%和12.3%。付凌暉指出,還要看到,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發展潛力巨大,量子科技、生物製造、具身智能等前景廣闊,未來有望成為新興支柱產業,將有力支撐新動能發展壯大。
從需求端來看,1~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3%,服務零售額增長5.3%。服務消費增長日益成為居民消費的重要增長點。
從新興消費看,數字消費和綠色消費持續壯大,有力促進消費增長。 1~10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9.6%,即時零售交易額和直播電商交易額均保持兩位數增長。此外,我國正處在消費結構升級的關鍵階段,文化旅遊、醫療健康等消費空間廣闊,銀髮經濟、首發經濟等快速發展,也為消費擴大注入新動能。
投資方面,1~10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08914億元,同比下降1.7%。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4.5%。
投資增速放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付凌暉分析,從投資主體看,外部環境複雜嚴峻,國內市場競爭激烈,投資收益下降,市場經營主體投資方面的決策趨於謹慎。表現在企業盈利能力偏弱、民間投資放緩,影響投資增長。從結構因素看,房地產投資在整個投資當中佔比較高,房地產行業調整對投資增速下拉作用比較明顯。此外,部分行業投資增長動能不足在客觀上也影響投資增速。
王青稱,投資連續兩個月出現歷史罕見的累計同比負值。主要是基建、製造業、房地產三大投資板塊全面減速。需要指出的是,固定資產投資統計的是實際增長水平,由於前10個月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累計為-2.7%,因此剔除價格因素,1~10月固定資產投資仍然保持正增長。這表明當前投資仍然對經濟增長起到正向拉動作用。
放大“兩重”建設效應
“兩重”建設將作為擴大有效投資、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將是穩增長政策的一個重要發力點。
本次國常會指出,要把“兩重”建設放在“十五五”全局中謀劃和推進,牢牢把握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要求,強化部門協同,注重軟硬結合,推動國家重大戰略深入實施、重點領域安全能力穩步提升。
“兩重”是指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 2025年“兩重”建設共安排8000億元支持1459個項目,涉及長江流域生態修復、長江沿線重大交通基礎設施、西部陸海新通道、高標準農田、重大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網等重點領域。
國常會明確,要優化項目審核,更加註重創新要素投入、無形資產投資,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要健全項目協調推進機制,嚴格工程質量和安全管理,同步做好資產管理、後續運維等工作。要合理安排項目建設與資金撥付節奏,強化項目和資金匹配,積極撬動超長期貸款、政策性金融等資金,引導更多民間資本參與,放大“兩重”建設效應。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林山認為,“兩重”項目聚焦國家戰略與安全急需,其投資不僅產生即期拉動效應,更蘊含巨大的長期發展潛能,能有效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補齊關鍵領域短板、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是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的關鍵支撐和強力“壓艙石”。
穩投資政策近期持續發力。 9月底以來,5000億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快投放,盤活使用5000億元地方債結存限額用於補充地方政府綜合財力和擴大有效投資,有助於推動經濟回穩向好。促進民間投資的13條舉措出台,也有助於提振民營經濟的積極性。
增強消費品供需適配性
增強供需適配性是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暢通經濟循環的有效舉措。
國常會指出,要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以優質供給更好滿足多元需求,實現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市場流通研究室主任陳麗芬認為,我國居民消費從注重量的滿足轉向質的提升,多元化、個性化、品質化消費趨勢凸顯,消費者願意為滿足情緒價值的好產品、好場景、好體驗支付溢價。這就要求推動產業升級與消費升級互促共進,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從而促進形成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的良性互動。
財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認為,“增強供需適配性”是釋放消費潛力、暢通經濟循環的關鍵所在,標誌著政策思路正從以往側重於單向的“刺激消費”或“擴大生產”,轉向追求供給與需求之間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與良性互動。
伍超明表示,實現供給與需求之間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與良性互動,要通過兩方面的路徑來實現:一方面,用消費升級來引領產業升級,讓市場需求成為產業創新的指揮棒;另一方面,則通過創造優質供給來激發和滿足多元化的新需求,從而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強勁動力。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郭麗岩則認為,新供給和新需求之間的良性互動,能夠促進有潛能的消費和有效益的投資良性循環,有利於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展望“十五五”時期,要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密切結合,營造誠信的營商環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大家能消費、願消費、敢消費,提升消費者體驗感和滿意度,做活服務消費業態,不斷釋放消費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