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選手結束職業電競生涯的原因有多少?


編者按:不久前,觸樂曾編譯過一篇文章,探討在沒有身體接觸的電競項目中,為什麼很多職業選手會因傷退役。實際上,除了身心傷病,讓一個職業選手走下舞台的因素還有更多,它們可能比身體對抗性強的體育項目更容易給選手造成毀滅性傷害,也可能為選手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總體而言,它們反映出的是,電競選手作為年輕人眼中一個閃亮的職業,其實與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規律並無太大不同。

喬納森·溫德爾(Fatal1ty)曾是歐美地區最出色的職業電競選手之一,他在9年的職業生涯中參加過《雷神之鎚3:競技場》《恐懼殺手》和《虛幻競技場》等許多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的賽事,12次奪冠、5次被評選為MVP,累計獲得近46萬美元的獎金。 2007年,溫德爾宣布退役,那時他才26歲。

在傳統體育項目中,26歲的運動員還很年輕,然而在電競界,年輕人退役已成為常態。動視旗下“使命召喚”聯賽自2020年正式推出以來,共有6名參賽選手退役,退役時的年齡中位數為26歲,而全部選手平均年齡約為22歲。在暴雪娛樂的“守望先鋒”聯賽中,選手的平均退役年齡為23歲,全部選手平均年齡更是只有20歲左右。

這些數據與傳統體育項目形成了鮮明對比。 2021年的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NBA球員平均年齡約為26歲,即便是在對運動員身體要求極高的NFL聯賽中,平均退役年齡也介於二十六七歲之間。

雖然Fatal1ty在2006年退役,但從2000年到2011年一直霸占著全球電競獎金收入榜的榜首

有人說電競選手之所以早早退役,是因為只有年輕人才能玩得轉電競。與傳統體育項目類似,人們認為隨著年齡增長,職業電競選手的身體機能會逐漸衰退,25歲之後的反應、手眼協調能力和精神敏捷度都會急劇下降。然而,這種觀點缺乏科學依據。

“這完全沒有任何道理。”凱特琳·麥基博士說。麥基是一位理療師,也是專門為電競選手提供治療的醫療機構1HP的老闆。 “不可否認,是有研究表明反應速度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衰退,年齡是影響因素之一,但二十多歲的人反應速度不會大幅下降。”

傳統體育項目的運動員往往會因為年齡增長、個人表現持續下滑而退役。不過,幾名前電競選手錶示,他們當初之所以決定遠離競技舞台,主要動機與壓力大、過度勞累、工作不穩定,以及探索新事業等因素密切相關。

比賽不是終身事業

“獎金收入下降了不少。”溫德爾在談到自己為何退役時說,“如果我賺的錢與投入的時間、精力不成比例,那麼也許可以為電競和遊戲領域做些其他事。”就這樣,溫德爾決定將工作重心轉向經商,加大了與硬件製造商的合作,以推動Fatal1ty品牌的耳機、鼠標等遊戲配件拓展市場。

走這條路的遠不止溫德爾一人,國內也有這樣的前電競選手,因為變現能力更強,做代言或自己的品牌是很多金字塔尖的電競選手的未來選擇。

退役後的Fatal1ty依舊相當成功,為華擎、陞技、XFX等品牌“帶貨”

華裔選手方鏞欽,也就是“錘石”(Thresh),是溫德爾的導師之一,也是“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中收錄的全球首位職業電競選手。作為一名頂尖《雷神之鎚》玩家,他甚至推動了WASD按鍵設置的普及,使其成為FPS賽事選手的一套通用標準。不過,方鏞欽年僅20歲時就退役了。

“作為CEO,我經營著一家相當成功的公司,團隊規模也很大,還獲得了一筆風險投資。這本身就帶來了巨大壓力。想想看,21歲,經營公司。”

方鏞欽和他的哥哥方鏞凱創辦了GX Media,這家控股公司管理著方鏞欽的其他企業,包括Gamers.com、FiringSquad和Lithium Technologies。幾年後,方鏞欽以超過1億美元的價格賣掉了GX Media。

延伸閱讀  遊戲之中見山河:《和平精英》與它的山河追光計劃

年輕的錘石(左)在比賽中

如今,方鏞欽在他創辦的新公司GGWP擔任首席執行官。 GGWP是個遊戲聊天審核平台,旨在通過機器學習抑製網遊玩家互噴的現象。 44歲的方鏞欽相信,只要他肯花時間練習,仍然有能力進入任何遊戲的職業選手榜前100名,但作為一位父親和公司CEO,他更願意輕鬆隨意地去玩遊戲。

“如果你剛剛20歲出頭,你可以整天玩遊戲並且特別開心,對吧?但當你三四十歲時,就需要在現實生活中承擔更多責任了。你可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或者生活中要處理很多其他事務……你可能仍然喜歡游戲,閒暇時會玩玩,但這已經不是優先考慮的東西。”

方鏞欽是很多FPS玩家的信仰,《英雄聯盟》中的魂鎖典獄長也是以他為原型來創作

許多職業電競選手之所以退役,也是出於類似原因。他們需要花大把時間訓練,可是隨著年齡增長,微薄的獎金和薪水已經很難滿足生活的需求。在直播熱潮興起的大趨勢下,很多職業選手選擇退出大型聯賽,然後充分利用先前積累的人氣和粉絲群體,轉型成為內容創作者。

Twitch主播布萊登·拉尼德(Seagull)就經歷過這樣的轉型。拉尼德曾是一名《守望先鋒》職業選手,效力於達拉斯燃料隊,據他回憶,他每天都要和隊友們一起訓練10小時,每週訓練6天。如果算上個人練習時間,那麼單週累計要訓練七八十個小時。如今作為一位主播,拉尼德可以自己安排日程,玩自己喜歡的任何遊戲,在工作和生活之間找到了更健康的平衡,並且,很重要的一點是,賺到了更多的錢。

“電競戰隊的訓練太密集、太辛苦了,導致很多玩家精疲力盡。”拉尼德說,“某些人往往不會將玩遊戲視為一份工作,所以總是會盡量投入更多時間訓練。”

內捲的身心考驗

在電競領域,職業選手過度勞累的問題普遍存在。隨著時間推移,高強度訓練往往會導致身體部位受傷,或者精神緊張。另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事實是,大部分競技遊戲都對人的體能有要求。雖然《星際爭霸》等項目經常被描述為國際象棋的高科技版本,但玩家必須通過訓練來提升移動單位的速度和準確度,一名玩家的微觀管理能力(例如控制單位的速度)可能決定著整場比賽的結果。

上世紀90年代後期,方鏞欽經常感到手腕和肩部疼痛,他認為,那是因為在當時,人們對人體工程學和適度訓練缺乏了解。在他退役後的25年裡,雖然電競行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選手過度訓練、精力透支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會對手指、腕部、頸部等帶來難以察覺的傷害

麥迪遜·克拉考斯基是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的一位助理教授,專注於研究電子遊戲中的社交互動。她指出,在職業電競戰隊營造的高壓環境下,工作與生活之間沒有明確區別。 “選手們每天都得在遊戲室裡待12至14個小時,有時甚至超過15小時……就算沒在玩遊戲,他們周圍也都是同事,比如雇主和管理人員。他們真的沒有任何機會離開那種環境。”

幾位職業電競選手說,過度訓練令他們身心俱疲。醫學專家認為,沒有任何運動員能夠長期堅持每天12小時、每週6天的訓練計劃,電競也不例外。然而,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強度訓練幾乎已經成為行業標準。

阿爾伯特·葉是Misfits Gaming遊戲運營總裁兼《守望先鋒》佛羅里達狂歡隊的總經理,按照他的說法,電競戰隊往往只關注那些瘋狂訓練和比賽的玩家。幾乎所有職業選手都從小玩遊戲,積累了數千個小時的遊玩時長,這樣,很多人才能在17歲時簽下人生中的第一份職業合同。

與傳統體育項目不同,電競賽事不要求玩家進行身體對抗,因此,職業電競選手往往在更年輕時就能全面磨煉技術,充分展現自身實力。 “在職業聯賽中,就算身體還沒成熟,這些孩子也有機會參賽。而在傳統體育項目中,無論一個8歲的孩子擁有多高的技術水平,都永遠無法與成年人競爭。”

由於電競舞台沒有年齡門檻,一些職業選手擔心自己會被更年輕、更渴望贏得榮譽的玩家超越,所以更拼命地訓練……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循環會導致職業選手在訓練中更疲憊,加快了職業選手達到極限、退役以及被更年輕選手所替代的速度。

電競實際上也是從娃娃抓起的,但這給整個行業帶來的未必都是積極意義

另外,醫生們提到的“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進一步助長了這種現象。所謂反安慰劑效應,指的是一個人如果相信負面期望,那麼這些期望往往最終會變成現實。很多人迷信這樣一種觀點:電競選手的職業生涯會在25歲前達到巔峰——儘管缺乏實際的醫學研究和科學依據——久而久之,它就成了一種自我應驗的預言。

延伸閱讀  週末玩什麼:水槍模擬、小鎮生活、恐怖有聲書,它們很適合週末解壓

“我們的大腦非常容易受到暗示。”麥基說,“如果有幾代電競選手相信自己的競技狀態會在25歲後下滑,那麼當他們年滿25時,職業生涯就真的會開始走下坡路。這不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真的不能再足夠快地處理信息,而是個感知問題。這些選手心裡的想法是,我25歲了,我肯定會放慢前進的腳步,因為我老了。”

在電競領域,幾乎沒有任何機制可以遏制職業戰隊過度訓練,更不可能打破這種循環。與傳統體育項目不同,電競界沒有正式的工會組織,因此,與電競選手福利或權益相關的任何規則都由聯賽、職業戰隊和賽事組織方自行決定。在這種情況下,職業戰隊往往傾向於吸收更年輕、待遇要求較低的新選手,願意讓那些待遇更高的老將走人。

“有的戰隊老闆總是在招募新人,看看他們是否願意簽低薪合同,從而省一筆錢。”拉尼德說,“我認為這種現像在電競行業很常見,不過近幾年有所好轉。在過去4年裡,不少經紀人進入這一行,為電競選手提供了一些幫助。”

老將是塊寶

在職業電競戰隊中,“高齡”選手的經驗非常重要。與人們普遍的看法相反,對電競選手來說,年齡可以是一項巨大優勢。

羅納德·金(Rambo)是第一人稱射擊遊戲培訓機構FPS Coach的老闆,退役前曾是一名頂尖《反恐精英:全球攻勢》選手,贏得了許多冠軍頭銜。在他看來,與年輕玩家相比,一名30歲玩家的反應速度可能是慢了一些,但往往擁有更豐富的經驗。這在傳統體育項目裡也是一樣,只要體能、反應速度和經驗之間維持一個較高水平的平衡,足球、籃球、網球等絕大多數項目裡,運動員的職業生涯其實還可以延續很長時間——36歲的納達爾、41歲的伊布拉希莫維奇都還維持著極高的水平。

兩名合計77歲的老將幫助AC米蘭暫居本賽季意甲聯賽榜首

“從純機制角度來講,年紀大了確實不如年輕選手,不過我還認為,你可以在經驗、成熟度、策略和準備等方面做出很多貢獻,你只有通過時間,才能積累到這些。”

科學似乎支持羅納德·金的說法。事實上通過訓練,玩家甚至能夠學會精確瞄準、高速反應等被普遍視為天賦的技能。另外,遊戲意識與反應速度同樣重要。

“電競選手的比拼是全方位的,並不僅限於反應速度,對吧?”麥基表示,“你知道需要留心觀察哪些地方,敵人可能藏在哪裡嗎?你是否了解對手的常用戰術,能不能在比賽中排除各種干擾,比如周圍觀眾製造的噪音?這些東西都不是純粹的反應速度所能決定的。”

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高齡玩家證明了自己仍然極具競爭力,日本格鬥遊戲高手谷口一就是個例子。谷口一被視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街頭霸王》電競選手之一,如今36歲,仍然活躍於電競舞台上。

谷口一是東大高材生,同時也是寶刀不老的36歲的職業電競選手

谷口一認為,他的精準操作、精神韌性,以及在關鍵時刻保持穩定發揮的能力,都是只有通過多年經驗才能獲得的特質。換言之,他必須變老,才能變得更強。 “我已經36歲了,但可以自信地說,現在的狀態正處於職業生涯中的最佳水平。”

 

本文編譯自:washingtonpost.com

原文標題:《Esports stars have shorter careers than NFL players. Here’s why》

原作者:Jonathan Lee

* 本文係作者投稿,不代表觸樂網站觀點。


Posted

in

by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