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爆10年重生/塵爆促成燒燙傷醫療提升 醫界憂人才流失斷層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13日電)八仙塵爆大量傷患死亡率僅3%,寫下世界最低紀錄,這場災難促使台灣燒燙傷醫療水準飛躍提升,至今醫界仍持續練兵精進救護,但也看到急重症醫護流失的人才斷層隱憂。

第36屆金曲獎日前落幕,這是歌手和歌迷的年度音樂盛事,10年前6月27日金曲頒獎夜,許多人畢生難忘的卻是八仙樂園彩粉派對發生粉塵爆炸,救護車一輛又一輛整夜鳴笛運送傷患。

被馬偕人暱稱「董爸」的馬偕醫院重建醫學中心主任、整形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董光義,白髮皤皤,說起話來不急不徐,回想起當晚,難忘急診室被傷患塞爆到門都關不起來。

淡水馬偕是距離現場最近的急救醫院,那時的董光義是台北馬偕醫院外科部長,已回到家正準備休息,起初接到醫院通知淡水院區送來5個嚴重燒燙傷患者,立刻打電話召喚台北院區住院醫師馳援。

「沒想到病人一直來、一直來」,董光義回憶,一個晚上進來的燒燙傷患者,超過全年醫治量的一半。

他意識到大量傷患事態嚴重,忙亂中更要穩住,他一面指揮調度人力、物資,一面騰出空間,指示大夥將患者依輕、中、重傷分區安置,同時緊急將部分患者送到台北馬偕總院加護病房,爭分奪秒跟死神搶命。

從結果來看,499位塵爆傷患,有15人死亡,「其中死亡率僅3%,創下世界最低紀錄」,董光義在2017年亞太燒傷會議(APBC)說明台灣這項災難醫療成就,關鍵在於舉全國之力,社會資源大量投入,政府也承諾資金及醫用物資後援到位。

他舉例,醫療團隊因此敢大量使用像是大體皮膚、白蛋白等原本健保給付門檻高或根本不給付的醫材,另外像是有效的皮膚擴充技術提供患者使用,還有許多離職的護理師與整形外科醫師都主動回院幫忙開刀、換藥。

新光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林煌基指出,八仙塵爆除了促成國家型皮庫成立,最重要是在那之後,燒燙傷學會開辦高級燒傷急救照護術訓練課程 (AEBC),讓更多相關醫師、護理師、專科護理師及救護技術員、消防員等,強化燒傷48小時內的傷患救護能力。

展望未來,林煌基直白點出:「最需要的還是錢」,無論是對於病友生活或醫療的支持,新科技、新材料意味著更加高昂的醫療費用,「新東西都是錢」。

這10年來重大傷燙傷個案減少,嚴重程度下降,董光義仍然把3個「S」掛嘴邊,分別是「空間(Space)」、「人員(Staff)」跟「物資(Supply)」。他說,醫療韌性計劃持續都有在做,絕對不能輕忽,不斷加強這3大面向很重要。

董光義解釋,一旦發生重大事故,要有足夠的空間,才能做好檢傷分類;不能只有帶頭的人做好準備,人員的教育訓練同樣要不斷加強,最後就是要充足「物資」才能強力支援前線。

Google報紙透明的Google新聞

為了保持即戰力,董光義表示,燒燙傷學會多年來不斷「練兵」,讓醫護在沒有大量燒燙傷患者的情況下,透過慢性傷口如糖尿病潰瘍、褥瘡、靜脈性潰瘍等治療,來磨練團隊能力。

但是對於在傷燙傷這塊領域留任醫護、吸引新血投入,董光義認為,如今整體大環境等外在因素「其實沒有很好」,若醫護持續出走這件事沒有改善,恐怕難以應對未來類似的災難。(編輯:陳清芳)1140713


標題:塵爆10年重生/塵爆促成燒燙傷醫療提升 醫界憂人才流失斷層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