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產管理中有一種起源於古老猶太人的投資三分法,就現代而言,就是指投資不動產、股票和債券等三種不同金融商品的方法。這是一種透過分散投資現金、不動產、貴金屬及其裝飾品等不同類型的資產,以降低整體資產變動的分散風險策略。
我有一位住在印度的猶太友人,就是將他在寶石交易中賺到的錢,拿來實行「財產三分法」,其中三分之一用於類現金等產品,三分之一用於美國或德國的國債,以及超優質公司債,剩餘的三分之一則是持有股票。
而股票又會再細分成三種類型,其中三分之一是IBM或Google等歐美的穩定績優股,三分之一是歐美的成長股,最後三分之一則是中國、巴西、印度等新興國家的高風險高回報股。
這便是將所有財產的九成放在低風險的安全投資上,其餘一成才用於投資高風險的股票。雖然高風險股票在上漲時能帶來可觀的收益,但我朋友無論賺了多少錢,也絕對不打算改變他的投資組合。
此外,他更是早早將停損點設為「二分之一」,二○○八年的雷曼兄弟事件導致全球股市暴跌時,當他的股票虧損二分之一時,他就立即出脫持股。
在景氣好、經濟熱絡的時候,要確實控制支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有相當堅強的意志力。相反的,當投資出現虧損的時候,要決定在哪一個時機點撤退,更是難上加難。
許多人都會有「我還能撐下去,我還可以扳回一城的想法,結果就是錯失股票的賣點,擴大虧損,緊抱著那些持續走跌的壁紙股票。
專業的投資人會徹底實行分散投資,並在進場投資前設定明確的停損規則,避免這種擴大損失的狀況。因此,投資前設好停損規則非常重要。對猶太人而言,「分散跟停損都是基本常識。
至於日本企業會怎麼做呢?由於決定一件事往往需要開會,或以書面形式請示高層,組織的決策速度較慢,因而不擅長迅速撤退。日本企業經常會因為公司還在慢吞吞地觀察狀況,未能盡早停損而蒙受更大的損失。
假設是總經理決定進軍某個有風險的事業,或進行相關投資,即使大家內心認為「再不收手,公司就會完蛋,依舊不會有人在董事會上提議撤退,因為大家都把自己「個人看得比公司還要重要,甚至會試著隱瞞已經造成的損失,這種行為就像是「喫飽的狐狸選擇躲在柵欄內一樣。
若無法判斷停損時機,持續這樣下去,將會不斷陷入損失的深淵,帶來更大的風險。
雖說如此,但也不是所有猶太人都能做出明智的判斷,雷曼兄弟公司的創辦人就是猶太裔,該公司因為集中投資高風險的「次級貸款而受到極大的打擊,慘遭破產。
它的經營者應該忘了猶太人的投資原則,而這種時候,神就會輕易地沒收它的財富。但另一方面,矽谷也有許多成功的猶太人,像是Google 的賴瑞.佩吉和臉書的祖克柏等。
(本文出自《》作者:石角完爾、藤田田 譯者:塗綺芳)
標題:謹記分散與停損的猶太人「財產三分法」買IBM或Google等穩定績優股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