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不只是風景,也可以成為家的節奏與溫度。在兩件位於台東的自地自建透天宅中,日作設計以基地環境為出發,融合空間動線、光影風流與感官體驗,打造出與自然共處的住宅樣貌,本文歸納五個關鍵策略,帶你一窺「自然舒適的透天宅」該如何實現?
Point 1 因地制宜,依環境條件量身設計
每塊基地皆有獨特的日照、風向與鄰房環境,透天宅需從現地觀察出發,制定最適合的配置策略,讓空間成為環境的延伸,而非對抗,設計關鍵在於「順勢借景」與「因應制衡」。Case1此案(下圖)基地座落於開闊地段,設計師將泳池配置於西側,利用午後西曬讓池水自然升溫,上岸時也有陽光照拂,避免孩子著涼,呼應屋主對溫暖日照的期待。為降低西曬對室內造成的悶熱感,則搭配深屋簷與白色隔熱塗料,有效阻絕熱源入侵。

而另案Case2因基地四面皆為鄰建築包圍,無論視線、油煙或隱私皆形成壓力。面對如此緊迫的條件,設計團隊透過牆體退縮與開口策略調整視距與動線,引入陽光與風,同時重建與周圍環境的平衡關係。

Point 2 體感優先,創造涼爽通透的室內微氣候
人是恆溫動物,舒適感需從體感出發,設計重點在於通風與遮陽的並用,減少日照帶來的熱感,並導入自然風流,維持室內的清爽與通透。這時可透過三大手法提升室內舒適體感:一、搭配深屋簷,如同為建築戴上遮陽帽;二、選用白色隔熱霜與隔熱磚降低熱傳導;三、強化通風,並在戶外設置吊扇輔助空氣流動,搭配空調使用,讓室內始終維持涼爽舒適。

此外,配置「一轉一進」動線,結合多面開窗,即使房門關閉也可持續對流,令空間無論何處均保有通風路徑,形成全棟的空氣流動網絡。


Point 3 五感設計,讓自然從視線嗅覺與聲音流進生活
自然不只存在於景觀層面,更能透過嗅覺、聽覺與光線變化滲入日常,感官是與環境建立連結的重要橋梁,能喚醒人對季節與節奏的敏銳知覺。像是Case1泳池貼近客廳,形塑漂浮Villa感;庭院植栽雞蛋花與鳶尾花,提供香氣與視覺層次,令窗外景緻四季有變。

而Case2種植春季開花的光蠟樹與秋季飄香的桂花,搭配鳥類棲息與窗外變光,則創造出一年四季不同的嗅覺與聽覺記憶。



Point 4 以退為進,善用留白換取自然餘裕
「退讓」不只是犧牲坪效,而是主動為光、風與隱私創造入口,透過空間邊界的讓步,換取生活品質的升級,是自然宅不可或缺的設計哲學。Case1此案設置狹長天井作為通風採光之道,兼顧隱私與視線導引,並於泳池與建築間留有過渡餘裕。

而另外一案則令一樓與二樓多處外牆退縮,搭配露台、中庭與天窗設計,使全室包含浴廁與次臥皆擁有自然光源與通風條件,提升整體感官舒適度。


Point 5 光的節奏,白天採光與夜間照明並重
日與夜的光線節奏,是形塑空間氛圍與生活感受的重要媒介,設計不僅關注白天的採光,更著重於光線如何與空間互動,於不知不覺中調節人的感官與情緒。Case1透過立燈、地燈與間接照明設計,讓光源柔和滲透於牆面與地坪,讓室內光影宛如營火微光,溫暖、安定又不刺眼,避免頭頂直射光造成的不適與壓迫感。


Case2則牆體退縮、露台、開孔與高窗引入自然光,輔以白色雨遮與玻璃磚反射,使日光可深入室內各角落,不同時間的光影變化,讓生活與時間產生連結,使居者自然感知清晨與黃昏的轉換節奏。


真正的自然舒適住宅,不在於堆疊自然元素,而是理解「什麼時候留白、什麼時候讓步、什麼時候採光、什麼時候隱藏」,日作設計用兩個透天宅案例,為我們體現如何從基地出發、用感官落腳,最終讓生活與自然共生共處。
原文轉載來自:源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