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毀了”中國菜,放味精等於不健康?味精的“被誤解之路”

味精近些年來,可是經歷過“大起大落”,期間最離譜的傳言,莫過於它“不健康”,但卻是毫無疑問的誤解。

從巔峰到谷底

1908年的日本,一位名叫石田菊苗的科學家,從普普通通的海帶湯裡,敏銳地捕捉到了“鮮”味的秘密,並成功提取出了那種能極大提升食物風味的物質——谷氨酸鈉。

味精,就這麼誕生了。

這無疑是烹飪界的一次革命。

它不像糖需要甜菜甘蔗,不像鹽需要海水礦藏,卻能點石成金般讓菜餚變得鮮美可口。

於是,整個20世紀上半葉,味精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它先是風靡了整個亞洲,成為家家戶戶灶台上不可或缺的“提鮮神器”。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它的魅力甚至征服了戰場。二戰期間,太平洋上的美國大兵們發現,對手日本軍隊的軍糧吃起來格外“對味”。這一調查才發現,秘密就在於日軍口糧裡添加的味精。

這一發現讓美軍如獲至寶,隨即效仿,將味精廣泛用於自己的野戰口糧和罐頭食品中。

戰後的民用市場,味精更是勢不可擋。無論是在海外蓬勃發展的中餐館,還是西方家庭主婦熬製的濃湯裡,味精都扮演著關鍵角色。

到了20世紀中葉,味精的全球化達到頂峰,中國的“佛手牌”,美國的“魏佳”(Ac’cent)等品牌,都成為了那個時代的印記。

可以說,當時的味精,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鮮味”。

可命運的轉折點,往往來得猝不及防。

1968年,一份權威的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了一封特殊的讀者來信。

寫信的是一位名叫郭霍曼的華裔醫生,他在信中描述了自己在美國中餐館用餐後,出現了一系列不適症狀,如頸部麻木、心悸、頭痛等,並將原因歸咎於菜餚中使用的味精。

需要強調的是,這僅僅是一封個人經歷陳述的讀者來信,並非嚴謹的科學研究報告。但它產生的破壞力卻是驚人的。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西方社會對東方文化存在諸多不解與偏見,這封信恰好為一種模糊的“恐懼”找到了一個具體的“靶子”。

很快,“中餐綜合症”這個帶有明顯標籤化色彩的詞不脛而走,味精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成了眾矢之的。

儘管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委託專業機構進行的評估已經明確得出結論:正常食用味精是安全的。

但科學的結論,在已經蔓延開來的恐慌和根深蒂固的偏見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味精的“污名化”時代,就此拉開序幕,其負面形像從歐美社會逐漸向全球擴散。

這股風潮,在近十年前後(大約2010年代)也猛烈地刮到了中國本土。一波新的謠言開始在網絡和民間流傳,稱味精在超過120℃的高溫下會轉變為致癌物質“焦谷氨酸鈉”。

這一說法精準地擊中了國內民眾日益增強的健康焦慮,迅速引發了大規模的家庭抵制。

曾經家家必備的味精,幾乎一夜之間從“鮮味大師”變成了“健康殺手”。

這一波衝擊對行業的打擊是毀滅性的,以“蓮花味精”為代表的民族品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銷量斷崖式下滑,企業一度走到退市的邊緣。

但真相究竟如何呢?

科学验证表明,我们日常的家庭烹饪,比如炒菜、炖汤,温度大多在100℃左右,即便是爆炒、干煸,也很难长时间持续达到产生显著量焦谷氨酸钠的超高温度,所产生的微量物质对人体并无危害。

而且,當人們紛紛拋棄廉價的味精時,卻往往忽略了,他們轉而青睞的醬油、蠔油、雞精、各種濃湯寶等調味品,其核心增鮮成分,依然是谷氨酸鈉。

我們避開了“味精”這個名字,卻未必避開了它的實質。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現象。

重新審視被“妖魔化”的白色晶體

當我們剝開層層謠言和偏見,味精的真實面目,可能和我們想像的完全不同。

首先,它並非什麼人工合成的“化學怪物”。

谷氨酸鈉是一種天然的氨基酸鹽,廣泛存在於各種天然食物中,如蘑菇、番茄、海帶、甚至母乳裡都有它的身影。

味精的本質,可以理解為是從糧食中提取的天然鮮味物質。它和我們熟悉的醬油、奶酪一樣,都是人類利用自然智慧提升食物風味的產物。

從安全角度看,國際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和美國FDA等權威機構,早已將味精歸為“公認安全”的類別。也就是說,在正常食用範圍內,它並不會對絕大多數人的健康構成威脅。

關於高溫致癌的謠言,也早已被科學實驗反复證偽。

那些聲稱對味精敏感,會出現不適反應的情況,在嚴格的雙盲對照實驗中,也並未顯示出穩定的因果關係。換句話說,味精的“罪過”,很大程度上可能源於心理暗示和當時特定的社會文化語境。

不僅如此,適量且合理地使用味精,還可能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處。

第一個好處就是一種“減鹽利器”。味精的增鮮效果,可以在減少食鹽用量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菜餚的美味。

有研究表明,用味精替代部分食鹽,有可能將整體的鈉攝入量降低約8%,這對於關注心血管健康的人群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而味精具有极高的经济性,用量极少,增鲜效果却非常显著,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或地区,能用极低的成本极大改善饮食风味,因此它也曾被譽為“窮人的肉湯”,在保障基本飲食需求方面扮演過重要角色。

在餐飲行業,它則幫助廚師們穩定出品風味,降低了大規模供餐的難度和成本。

當然,我們也不能迴避問題的另一面。

味精的爭議,部分也源於其被“濫用”。一些廚師為了掩蓋食材不新鮮或烹飪技藝的不足,會過量使用味精,導致菜餚出現一種單調而令人不悅的“味精味”,掩蓋了食物本身千變萬化的天然風味。

但這口“鍋”,真的應該由味精來背嗎?恐怕更值得檢討的是使用它的人和使用的方法。

這就像一把菜刀,在廚師手中是創造美味的工具,在不法之徒手中卻可能成為凶器。換言之,將烹飪技藝的失敗簡單歸咎於一種調味品,無疑是一種懶惰的思維。

希望我們能理性、客觀地看待味精,讓家常菜餚在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多一份恰到好處的鮮美。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