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一小時四十分鐘的會談,背後是過去幾個月雙方經貿團隊的多輪磋商,以及中美兩國在戰略佈局上的長遠準備。
而這場談判桌上的籌碼遊戲,實際這結果並非令人震驚。

十天之內,中美兩國從吉隆坡磋商到釜山會晤,完成了一整套高層互動。 10月26日,中美第五輪經貿磋商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落下帷幕,雙方圍繞一系列核心問題達成了基本共識。
這些共識包括美對華海事物流和造船業301措施、延長對等關稅暫停期、芬太尼關稅和執法合作、農產品貿易、出口管制等雙方共同關心的重要經貿問題。
可以說,談判桌上,大豆與稀土成為雙方博弈的核心籌碼。

美國農業州作為特朗普的重要票倉,大豆對華出口停滯讓美國農民面臨數十億美元損失。在中期選舉臨近的背景下,特朗普迫切需要給美國農民一個交代。
中國則手握稀土這張戰略王牌。稀土被用於電動車、衛星系統、精密製造、芯片設備等領域,中國對稀土開採、冶煉技術及二次資源回收實施的精准出口管制,直擊美國多個產業的軟肋。
不過這場會晤的結果看似突然,實則早有徵兆。甚至可以說,早在數年甚至數十年前就埋下了種子。

尤其是中國對稀土的戰略佈局,早在今年4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對等關稅時,中國就宣布對部分中重稀土產品採取出口管控措施。
本月9日,中國進一步加大對稀土的出口管控力度,並將範圍擴大到技術出口層面。
美國並非沒有意識到稀土供應鏈的風險,但歷屆美國政府都不願從戰略角度真正解決這個問題。相比之下,中國無論在大豆、稀土還是芯片等科技產品上,始終從長遠的戰略安全角度思考問題並提前做好最壞打算。

而中國經濟的韌性為其提供了談判底氣。 2024年中國對美出口依存度已降至12%,2025年預計進一步降低。
同時中國積極推動“雙循環”戰略,2025年內需對GDP增長貢獻率預計升至65%。中國市場與產業鏈的綜合優勢正逐漸轉化為國際談判的底氣。
簡單來說,中美兩國掌握的籌碼本質不同。

特朗普政府展現出的交易式外交,試圖通過極限施壓獲取短期利益。
然而,中方的策略卻展現出完全不同的時間觀念和戰略思維。不論是大豆、稀土還是芯片等科技產品,中國一直是從長遠的戰略安全角度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提前做好最壞的打算。
在稀土問題上,中方的戰略準備可以追溯到數十年前。正如“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所言,早在今年4月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時,中國就對部分中重稀土產品採取出口管控措施。

10月9日,中方進一步加大對稀土的出口管控,並將範圍擴大到技術出口層面。
這一舉措讓美方措手不及。特朗普一邊提出100%的關稅威脅作為回應,另一邊急忙找上澳大利亞和日本簽署稀土合作協議,前者提供原料,後者提供技術。
然而,就算一切按最樂觀的進展前進,美國想要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理論上最起碼需要五年,而落實到實際,可能需要十年八年。

相比之下,沒有美國的芯片,中國已有準備好的替代品;而沒有中國的稀土供應,美國則將面臨真正的斷供局面。
所以這也是為何說如鏡中美會談的結果,實際帶著些“早已註定”。
別看特朗普在會晤中表達了對建立長期良好關係的信心。這種樂觀態度背後,是美國國內的政治經濟現實。

美國大豆對華出口停滯讓農民面臨巨額損失,在中期選舉臨近的背景下,特朗普必須儘早給美國農民一個交代。
加上中國在9月和10月鎖定的1200萬噸大豆,全部歸於南美市場,美國豆農們紛紛喊話特朗普,表示如果不能和中國達成大豆採購協議,美國將承受嚴重的經濟損失。
即使在稀土方面,美國想要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理論上最起碼都需要五年,實際落地可能耗時十年八年。沒有中國的稀土供應,美國眾多高端製造業將面臨斷供風險。

另外我方外交部長王毅在會晤前與美國國務卿魯比奧通電話時呼籲雙方“相向而行”,這簡短的四個字道破了中美關係的現實邏輯,雙方合則兩利、鬥則俱傷。
畢竟中美作為作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經貿交往規模龐大、內涵豐富、覆蓋面廣。而中美關係的穩定與否,直接牽動全球經濟的神經,從全球供應鏈、商品價格和經濟復甦,卻是樣樣不落下。
所以如今這個結果,也算得上是美國的認清現實,同時中美“穩定劑”的結果也讓國際社會得空喘口氣。

而會晤消息公佈後,美股中概股、倫敦金屬交易所銅價等便出現積極反應,怎麼不說中美兩國實在是牽扯著世界的一舉一動。
但至少這次的特朗普做出了識時務的選擇,至於未來如何,還需要看美國怎麼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