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電話手錶成“社交硬通貨”?家長兩難:不買怕孤立,買了怕沉迷

一塊原本用於定位和通話的兒童電話手錶,如今竟成了中小學生的“社交硬通貨”?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採訪多位家長、一線資深教育工作者以及兒童發展領域專家發現,兒童電話手錶在滿足安全聯絡需求的同時,其內置的“碰一碰加好友”、點贊、積分、裝扮秀等社交功能,已嵌入兒童的日常交往邏輯,甚至催生出代養號、刷贊、賬號買賣等灰色產業鏈。專家認為,問題核心並非社交功能本身,而在於設計理念上引導缺失,容易導致產品的激勵機制被簡單為對“量化數據”(點贊數、等級)追逐,它可能將孩子社交行為導向攀比與功利化。

家長:不能讓孩子被孤立

“孩子回來跟我說,班上同學用電話手錶‘碰一碰’就加了好友。” 五年級學生家長黃先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兒童電話手錶“碰一碰”加好友已成為孩子們的新型社交方式。

家長吳先生稱,兒子點名要的生日禮物是最新款的兒童電話手錶,自己花2399元咬牙買下,“不能讓他一個人被孤立。買了以後兒子挺開心的,在外能夠收穫小朋友艷羨的目光。”不過,吳先生髮現,此後兒子經常半夜躲在被窩裡刷點贊、玩裝扮秀,吳先生一氣之下沒收了兒子的電話手錶。

兒童電話手錶成“社交硬通貨”?家長兩難:不買怕孤立,買了怕沉迷 -

電商平台顯示新款兒童電話手錶價格高達2399元。 網絡截圖

與吳先生不同,劉女士選擇 199 元的一款兒童手錶,“通話定位夠用,社交功能全關”。但四年級的女兒回來說“別的小朋友碰表都不帶我”,劉女士又有些動搖,“是不是該換?”

一位給孩子買過小米、華為和飛利浦等多個品牌兒童手錶的家長王先生表示,孩子上三年級,“他把手錶裡面的社交功能、支付寶付款功能在後台進行了鎖定,需要家長解鎖才能用”。

採訪中,超過七成家長提到“圈子壁壘”,一個品牌的兒童電話手錶只能和同品牌的“碰一碰”加好友,例如,小天才品牌只能和小天才品牌“碰一碰”,“華為、小米等其他品牌的手錶融不進去”。

也有家長沒有給孩子買兒童電話手錶。徐女士的孩子剛上小學一年級,“學校之前發過通知,兒童電話手錶不讓帶進學校。”她告訴記者,孩子不主動要,她就沒有買。三年級學生家長郭先生也沒買,一方面最新款價格不菲,2000多元比有些手機都貴,更多則是擔心孩子出現社交沉迷。

上海市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楊雄研究員認為,兒童電話手表演變為“社交硬通貨”,這一現象本身是技術、社會與兒童心理發展交織下的合成結果,其價值與風險並存,需以客觀視角來審視。應看到其滿足兒童深層需求的積極方面。 在學業壓力繁重、線下自由活動空間被壓縮的今天,兒童電話手錶提供了一個專屬於他們、受保護的“數字遊樂場”,滿足了孩子們對同齡人社交感、群體歸屬感和自我認同的迫切需求。點贊數與好友量,作為一種直觀的社交反饋,為他們帶來了在現實生活中難以輕易獲得的成就感與認可。

楊雄強調,問題核心並非社交功能本身,而在於設計理念上引導缺失,容易導致產品的激勵機制被簡單為對“量化數據”(點贊數、等級)追逐,它可能將孩子社交行為導向攀比與功利化,由此衍生灰色產業鏈。“這背後折射出的深層矛盾是當我們為孩子提供了一個‘成人化’的社交工具,卻未能同步給予匹配的數字公民教育,引導他們如何健康地看待與使用這些數據。”

專家:家長和學校應主動與孩子探討其在手錶社交中的體驗

針對兒童電話手錶在校園內的使用,上海大多數學校普遍採取管控措施。記者調查發現,大多數學校不建議學生把兒童電話手錶帶到學校,尤其是不讓戴着進教室,防止影響課堂。

上海一所小學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因為學校是就近入學,所以不建議學生戴電話手錶進學校。當然,個別特殊情況會靈活調整,對於通勤路程較遠、需要獨自上下學的學生,允許其將手錶交由老師保管,放學後領取。”

該負責人分析,孩子熱衷戴兒童電話手錶,“本質上是孩子成長中社交需求的體現,‘碰一碰加好友’的設計契合了小學生渴望融入同伴圈的心理。”

“孩子們通過手錶互動,其實是在嘗試建立同伴關係,這是他們學習社交的一種方式,若引導得當,可成為培養孩子溝通能力的契機。”該負責人提醒,兒童電話手錶中類似遊戲闖關的學習模塊、持續更新的社交功能,“容易讓孩子沉迷其中,佔用本應用於閱讀、運動、面對面交流的時間,這方面還是需要老師和家長的正確引導。”

對於春秋遊、社會實踐活動日等外出學習場景,部分學校允許學生們戴著兒童電話手錶,“這時候電話手錶的定位和通話功能就可以明顯發揮作用,對於學生們的加好友、點贊等行為,我們也會加以引導。”上海一位小學班主任說。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教所學生髮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楓呼籲,相關部門加強對兒童和青少年網絡產品功能及其使用的監察監管,通過面向家長的宣傳和家庭教育指導,引導家長合理選用此類電子產品並指導孩子正確使用。學校和家庭也要給學生創設更多在真實學習生活中交流互動的機會,更好支持學生髮展社會與情感能力。

楊雄也提出建議,一是鼓勵廠商開發更注重協作、創造與情感交流的社交模式,而非單一的量化排名。二是家長和學校應主動與孩子探討其在手錶社交中的體驗,引導他們理解虛擬聲譽與現實價值的關係,培養他們的媒介批判能力和健康社交觀念。三是將其視為教育契機,這一現象正是對孩子進行財富觀、職業啟蒙與風險管理的教材。

來源:澎湃新聞 編輯:李鈺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