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德國議會高調接待“台獨”分子沈伯洋,一邊是德國財長即將訪華。
德國的這番操作讓人摸不清節奏,前腳邀請頑固的“台獨”分子沈伯洋出席聽證會,甚至還允許他在鏡頭面前公然挑釁,後腳德國財政部長又要來訪華。
這前後節奏變化太快,讓人不禁多想,德國是準備修補?還是外交上打的別的算盤算盤?無論是哪一種,這場對話,確實到了不得不面對的時候。
![]()
德國議會請沈伯洋,是外交“冒險”還是政治“投機”?
德國議會的這番操作可以說是一次政治公開表態,沈伯洋不僅公開支持“台獨”,還長期活躍在台灣地區政界和學術圈。
今年10月底,大陸公安已經以“分裂國家罪”對沈伯洋進行立案偵查,可以說,沈伯洋這個人,是頻繁進行挑釁。
就在這種情況下,德國議會不僅讓他來了,當地時間11月12日,還讓他出席聽證會。更引人注意的是,這場聽證會是德國聯邦議會官方主辦。
![]()
德國為什麼要這麼做?從德國國內政治看,這背後有清晰的政黨博弈痕跡。德國議會的此番操作,不僅忽視了中國的政治立場,更是越界,干涉中國內政。
中國方面的反應也非常直接,11月14日,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表示,多行不義必自斃,“台獨”分子在“台獨”絕路上越瘋狂,越會提早滅亡,等待他們的將是正義的審判和身敗名裂、遺臭萬年的下場。
這不僅是在警告“台獨”分子,也是在警告德國註意紅線。
![]()
德國總理默茨
德國議會突然搞這一出,顯然不只是“無心之失”。而是部分政客有意試探中方底線,試圖在中歐關係中,為德國爭取更多主動權。但問題是,德國這次的“試探”,很可能會帶來長期的信任成本。
德國財長即將訪華
在德國打開大門“接待”沈伯洋後,11月14日,中國外交部公開宣布,德國財政部長拉爾斯·克林拜爾將於11月17日訪華,並與中方共同主持第四次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
這一決定的時機,格外敏感。前腳剛得罪中方,後腳又來訪問,這更像是一次“補救性出訪”。
![]()
其實,早10月,德國外長瓦德富爾本來計劃要訪華的,但在出發之前,他發表了不當涉台言論,導致訪華行程暫時擱置。
眼看中德高層溝通陷入僵局,德國政府不得不調整策略,改由財政部長出面,試圖重建對話渠道。
克林拜爾此次訪華的重點,是圍繞中德經濟關係進行接觸。
其實更深層的目標,是德國想向中方釋放出德國希望穩定經貿合作的信號。
![]()
很多產業都清楚中國市場對德國經濟的重要性,德國政府也明白,德國製造再強,離開中國市場就會失去大半發展動能。
中德關係走到現在,問題不只是一個聽證會
沈伯洋事件只是中德關係中的一個觸發點,更深層的問題,在於德國對華政策的持續搖擺。
一方面,德國企業界始終希望保持對華合作,畢竟中國市場撐起了德國出口的半壁江山。
![]()
另一方面,德國政界卻越來越受到意識形態的驅動,尤其是與美國關係的捆綁,導致德國在對華問題上越來越缺乏獨立性。
從過去幾年的情況看,德國政府在對華政策上處於“拉扯”狀態。內部不一致,導致德國在很多涉華議題上表現出明顯的“前後不一”。
比如,在對待台灣問題上,德國一邊官方口頭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另一邊卻不斷在議會層面安排與“台獨”勢力的互動。
![]()
不過中方的立場一直明確,合作可以深入,但紅線不能模糊。特別是台灣問題,一旦觸碰,中國不會退讓。
但中方也並沒有“一刀切”,從這次接待德國財長訪華的安排來看,中國仍在保持理性與克制。
中國看重的是長期合作穩定性,不會因為個別事件就徹底否定整個國家的合作價值。但這不代表中方沒有底線,也不代表中德關係可以“無底線回暖”。
![]()
德國如果想繼續在中國市場獲得機會,就必須在政治層面做出更加清晰的表達,要明確哪些事情是“不能碰”的。
是時候談一談了
德國眼下面臨的挑戰是清晰的,他們不想傷害與中國的實質性合作。這個問題,不僅關係到德國本國經濟復甦的節奏,也將影響整個歐洲與中國的交往模式。
中德關係一直是中歐關係的“風向標”,過去中德之間的合作幾乎覆蓋了所有關鍵領域,從製造業到新能源,從金融到教育。
![]()
即使在全球貿易局勢緊張的背景下,中德仍保持了相對穩定的互動。但這種穩定,不能建立在“口頭合作、行動對抗”的基礎上。
這次德國財長訪華,是一次重要的信號測試。如果德國祇是“經濟上需要中國,政治上繼續挑釁”,那麼中德關係很難真正重回正軌。
而德國也需要重新評估其對華戰略,繼續跟著美國走“遏制路線”,在經濟上卻是“自斷手腳”。尤其是對企業來說,在如今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背景下,失去中國市場,等於失去未來增長的最大可能。
![]()
中方已經釋放出願意對話的誠意,接下來就看德國是否願意回應這份誠意。如果還要繼續在意識形態上“攀高枝”,那未來的合作空間將越來越小。
合作不是單方面努力,信任也不是單方面維繫
德國一方面接待“台獨”分子,另一方面又派財長訪華,這樣的“左右手”終究難以持久。
中國不會徹底關上大門,但也不會無限度包容。
德國如果真想與中國走得更遠,就要從根本上理清自己的對華立場。中德確實該好好談談了,不只是經濟上的合作。
![]()
否則,誤判只會越來越多,真空只會越來越大,機會也會越來越少。
參考信息:第四次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將在北京舉行——新華網2025-11-14 16:24沈伯洋竄訪德國大放厥詞國台辦:自導自演的鬧劇——看看新聞Knews2025-11-14 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