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荷蘭地理上相距遙遠,但經濟上的聯繫卻非常緊密。
荷蘭是歐洲的“門戶”,而中國是“世界工廠。
荷蘭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鹿特丹港,長期以來一直是歐洲的物流和分銷中心。
很多中國商品會先運到荷蘭,然後再分發到德國、法國等其他歐洲國家。
荷蘭是中國在歐盟內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德國。
中國向荷蘭出口大量的電子產品、服裝、家具和玩具等商品。
荷蘭為中國提供了科技產品和高品質的農產品。
近期,一場由荷蘭引發的半導體風波攪動了全球汽車行業。
事情起因是荷蘭強行介入控制了中資企業安世半導體在荷蘭的業務,隨後這家公司停止了向其位於中國的工廠供應關鍵的芯片半成品——晶圓。
這一“斷供”行為,在全球汽車產業中引發了連鎖反應式的擔憂。
![]()
安世半導體生產的是基礎芯片,就像汽車的“神經末梢”,控制著從安全氣囊、車燈到車窗、門鎖等大量基礎功能。
為了應對這場危機,安世的歐洲大客戶們,包括大眾、博世等知名車企和零部件供應商,開始自發地尋找“變通之法”。
他們想出了一個被稱作“臨時補丁”的計劃。
不再通過安世內部的渠道,而是由這些客戶自己出面,直接從安世在歐洲的工廠購買晶圓。
將這些晶圓運到中國,再委託安世在中國的工廠進行最後的加工和封裝。
這個辦法相當於把原本一家公司的內部協作,拆分成客戶分別向歐洲和中國的兩家獨立公司進行採購和代工。
雖然麻煩,但或許能暫時緩解芯片短缺的燃眉之急。
然而,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一方面,汽車廠商們也在尋找安世芯片的替代品,比如考慮使用其他半導體公司的類似產品。
另一方面,安世的中國工廠也在尋找中國本土的晶圓供應商來替代歐洲的貨源,以維持生產線的運轉。
有分析指出,中國工廠的庫存可能維持到12月初,他們正在與時間賽跑,以避免生產出現大規模中斷。
![]()
這場風波的根源在於荷蘭對安世半導體在荷資產採取的限制措施。
在事件發生後,中美雙方在出口管制問題上都表現出了一定的靈活性。
各自暫停實施此前公佈的嚴厲措施一年。
面對壓力,荷蘭方面似乎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併計劃前往北京磋商,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中方回應稱,始終以負責任的態度維護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穩定,並願意與荷方進行磋商。
整個事件凸顯了全球產業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依存關係。
任何一個環節的人為中斷,都可能引發一場波及廣泛的“大地震”。
親愛的讀者們,請加下面微信
邀請您加入國際熱點群
每日分享熱點新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