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評賽丨家鄉的驕傲,不必以金為證

潮新聞客戶端 潮評賽選手 陳劍宇

潮評賽丨家鄉的驕傲,不必以金為證 -

在第十五屆全運會的賽場上,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定格在無數人心中:

何杰衝過馬拉松終點線後捶胸痛哭,高喊“誰說寧夏生長不出玫瑰?我就是! ”

林詩棟站在乒乓球決賽場上,雖敗於樊振東,卻贏得了全場的敬意。

一枚金牌,一枚銀牌,一個創造了寧夏全運史上的首金傳奇,一個改寫了海南乒乓球的最佳戰績。他們的故事,似乎都在回答着一個問題:為家鄉贏一枚金牌,究竟有多重要?

何杰的金牌,無疑是一劑強心針。要知道,寧夏在過去十餘屆全運會中,競技體育金牌寥寥可數。他的勝利,讓一個長期在競技體育版圖中處於邊緣的省份,第一次站上了中國馬拉松項目的最高領獎台。他的眼淚,是壓抑已久的釋放,也是對無數默默耕耘的寧夏體育人的告慰。

但林詩棟的銀牌,又何嘗不是一種勝利?他身後沒有龐大的團隊支撐,甚至需要自帶球盆找人陪練。他代表的海南乒乓球隊,建隊至今不過數年,基礎薄弱,在國內乒壇幾乎無人看好。可他硬是憑一己之力,從無人問津打到決賽舞台。這枚銀牌,含金量不輸金牌。它證明了一個人也可以是一支隊伍,一個“孤勇者”也能改寫歷史。

我們為何如此渴望家鄉的運動員站上領獎台?因為在那片生養我們的土地上,每一份榮譽都不只是個人的勝利,更是集體的榮光。它關乎認同,關乎尊嚴,關乎那些被貼上“欠發達”“邊緣化”標籤的地域如何通過個體的突破,完成精神的“正名”。

何杰那句“我就是寧夏生長出的玫瑰。”之所以動人,不是因為他拿了金牌,而是因為他讓寧夏這片土地在體育的語境中,從“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林詩棟雖未奪冠,但他讓海南乒乓球從“無人知曉”走向“有人銘記”。他們的存在,讓家鄉的名字不再只是地圖上的一個符號,而是奮鬥故事裡的主角。

體育的魅力,從來不只是成王敗寇的簡單邏輯。真正打動人心的,是運動員在逆境中的堅持,是在偏見中的突圍,是在孤獨中的堅守。何杰從陪練逆襲成大滿貫得主,林詩棟從青澀少年成長為扛鼎之人,他們的路徑不同,但內核一致:都在用日復一日的努力,對抗着資源的不均、基礎的薄弱、甚至輿論的質疑。他們的奮鬥,本身就是對“家鄉”最深沉的回饋。

當我們為林詩棟的“孤勇”動容,為何杰的“爆哭”落淚時,我們感動的不是獎牌的成色,而是他們身上那種“我在爭口氣”的執念。這口氣,是個人意志的彰顯,更是地域精神的傳遞。

事實上,家鄉的驕傲,從來不止於競技場。它可以是教師站在講台上的堅守,是工人建造起高樓大廈的汗水,是農民耕耘出萬畝良田的辛勤……每一個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的人,都是家鄉的“金牌”。

體育之所以成為縮影,是因為它把“奮鬥”與“榮耀”濃縮在短短几十分鐘、甚至幾秒鐘內。但真正的驕傲,是漫長歲月中的積累,是平凡日子裡的堅持,是千千萬萬普通人用各自的方式,讓家鄉變得更好。

何杰與林詩棟,一個如玫瑰綻放於西北黃沙,一個如珍珠閃耀於南海之濱。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告訴我們:家鄉的驕傲,不以金牌為刻度。金牌或許能帶來一時的歡呼,但真正能照亮一方土地的,是那些敢於追光、並最終成為光的人。

當我後悔,銅牌的化妝品,甚至是獎牌看到價值時,體育才真正回歸本質——激勵每個人,無論是在賽場上的賽場,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如今,祖國,也將在她的霞光中找到最堅強、最溫暖的驕傲。

(作者係湖南工業大學學生)

2629 人正在交流

潮評賽丨家鄉的驕傲,不必以金為證 -

#潮評別光吃瓜,輸出高見;青評出擊,不平就鳴。潮評大獎等你來拿。

“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