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出手救英特爾 外媒存疑曝「2擔憂 」

▲英特爾。(圖/路透社)

記者高兆麟/綜合報導

傳出美政府要求台積電(2330)與英特爾(Intel)合組公司,共同在美國發展多個晶片代工廠項目,對此有外媒認為此傳言相當奇怪且令人懷疑,恐也引發商業和技術的擔憂。

根據科技媒體《Tomshardware》報導,儘管這個傳言並未得到證實,且該項目即使是真的,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實現。文中提及分析師這個爆料合乎邏輯,因若計畫一旦實施,英特爾的財務壓力將得到緩解,且可將其重點轉向晶片架構和平台解決方案,重要的是,英特爾也能保留其製造能力,這與前任執行長季辛格製定的策略保持一致。

但是報導也指出,這1傳言相當奇怪,因這同時引發了商業和技術的擔憂。

技術方面來說,報導稱,台積電工程師並不熟悉英特爾基於EUV的製造流程和製程配方,因此台積電調整任何事物的能力都會受到限制,或需要數月時間去習慣。

而將台積電的製造技術移到英特爾工廠也具有挑戰性,即便英特爾和台積電晶圓廠都可能是使用EUV機台,但每個晶圓廠都有屬於自己一套流程,台積電認可的化學品供應商及其配方,以及在溫度上的控制、氣體流量等,可能與英特爾有所不同,因此不能保證台積電的製程效果能有效複製到英特爾身上。

從商業角度來看,英特爾是台積電的競爭對手,台積電沒有理由要幫助英特爾去改善製造技術,台積電也同樣沒理由要與英特爾成立合資企業,因為這樣可能會損害到台積電的毛利率。

台積電與英特爾的合作,唯一可以解釋的是,可能要避免川普政府恐實施的關稅政策,此政策可能會要求台積電在美國採用其3奈米和2奈米製程技術來生產先進晶片。

且英特爾在美國不太可能有足夠的 EUV 生產能力來滿足其產品以及台積電客戶產品的需求。為此,正如《金融時報》引述產業分析師的話說,加速在台積電自己的亞利桑那州晶圓廠採用 3奈米和 2奈米 具有更商業意義。

對英特爾來說,和台積電的合作也不太實際,因台積電的工程師不可能幫助英特爾去改進3奈米和18A製程技術。從長遠來看,這些工廠不太可能具有經濟可行性,重要的是,台積電也似乎沒有意願將其先進製程轉移到其他英特爾其他工廠。

報導最後稱,持續的地緣政治動盪,加上英特爾的財務和執行困境,引發了有關英特爾的各種謠言。在這種情況下,重大的技術和商業障礙,從英特爾和台積電的製成配方差異,到台積電沒有任何幫助競爭對手的理由,使人們對這種合作的可行性產生了懷疑。


標題:台積電出手救英特爾 外媒存疑曝「2擔憂 」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