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患者問何時有病牀? 急診醫苦笑:最希望有的就是我

醫院急診壅塞情形嚴重,急診醫學會緊急發文,直指「今年急診壅塞情況已達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憂心如果問題持續下去,將引發急診醫護人員大規模離職,希望政府能夠正視並採取有效措施。記者林俊良/攝影

醫院急診壅塞情形嚴重,急診醫學會緊急發文,直指「今年急診壅塞情況已達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憂心如果問題持續下去,將引發急診大規模離職,希望政府能夠正視並採取有效措施。急診醫學會祕書長李智晃在社群平台表示,大家的崩潰,已經不是一句「急診辛苦了」可以解決的,希望主事者能夠真正看到問題癥結,改善護理師待遇,才能維持醫院應有量能,收治該被收治的病人。

李智晃說,讓急診醫護崩潰的,不是可以5分鐘解決的流感、腸胃炎,而是一上班時,就要接手超過40個住院待牀病人,加上全滿的急救室。就算通報滿牀,病人來,我們也不能拒絕,幾乎永遠都是滿牀狀態,輕症都先不管,每8小時也都還有25至30位檢傷1、2級病人就診,外院轉診也還是要盡量協助,怎麼還是有人覺得報滿載就能解決?

李智晃指出,在急診觀察室裡,病人等了3天、5天沒病房,家屬問「醫師,我們什麼時候會有牀?」他只能苦笑回答,「最希望你有病房的就是我啊!」然後還要幫忙解釋,病房該給的治療我們都給囉。

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急診上演,但這是合理的嗎?需要住院的病人在急診待五天跟在病房待5天真的都是一樣的嗎?李智晃說,大家的崩潰,已經不是一句「急診辛苦了」可以解決的,是實實在在的用腳投票,離職到一個比較正常的環境,希望主事者能夠真正看到問題癥結,改善護理師待遇,才能維持醫院應有量能,收治該被收治的病人。

次長今天於臉書表示,急診醫學會提出的短期應變和長期改善建議,包括院內調度、院際協調,以及輕症下轉,與前次會議和本部改善措施方向一致。明天急診壅塞討論會議,除了各大型醫療院所之外,也邀請急診醫學會和地方主管機關,要確定各醫院的壅塞狀況調節機制落實程度,並同時加強醫院區域聯防機制。

林靜儀指出,許多壅塞的醫療院所周邊有地區或區域醫院,若醫院已無力協調下轉疏散,將以區域為單位,協助建立分流機制,協助將病患轉至區域或地區醫院收治;非屬急症之個案,我們也全力支持急診可直接建議病患到診所或地區醫院於常規門診就診,回歸急診處置急症之原則。

根據衛生福利部戰情中心緊急醫療應變監測資訊通報資料,有些醫院已經啟動內部調節機制,減少急診待牀與壅塞;尚未能改善的機構,我們會請地方衛生局和週邊區域、地區醫院協助。感謝醫療機構通力合作,一起協助紓解急診壅塞狀況。


標題:急診患者問何時有病牀? 急診醫苦笑:最希望有的就是我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