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中國車界處於反內捲、反價格戰浪潮之際,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前市長黃奇帆日前指出,中國汽車製造按理說是製造業中效益相對較高的,今年截至6月產值利潤率僅5%,等於中國賣出3,000萬輛汽車的利潤還不如日本豐田汽車。而該言論也引起中國熱議,在中國車企成為世界銷冠時,其實廠商獲利微薄。
《IT之家》引述Toyota汽車公布2025財年(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財報,報告期內淨利潤達到4.765兆日元(約合人民幣2,337.28億元);另據DearAuto統計,中國18家上市乘用車企業中,13家實現盈利的企業2024年淨利潤總和僅人民幣1,226.77億元。若再算上虧損的五家,整個中國上市乘用車企業總利潤不到人民幣900億,不到Toyota年利潤的40%。
黃奇帆10日在2025 貝殼財經年會上做出前述發言。他進一步以手機為例指出,除去零組件等製造成本,看不見的軟體專利知識產權,或者晶片內置的各種程序等十分重要,是所有的製造品高附加值的基礎,也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價值,嵌入到機器裝備的終端產品製作,所以生產線服務業也是製造業投入產出產值利潤率提高的基礎。
黃奇帆的發言在當前中國官方推動汽車業反內捲的背景下,引起網路熱議,並刺痛了中國汽車工業的神經。針對黃奇帆這番評述,中國網上議論分成幾派:有網友認為,黃奇帆點出中國汽車業產能過剩與惡行競爭、價格戰議題,直指中國汽車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但也有網友認為,低價對消費者來說是好事,如果企業獲利高,代表車價要變貴…..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資本市場正關注中國將於7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美投行花旗預測,在中央財經委會議後,反內捲政策行動現在是值得關注的關鍵,這可能是供給側改革2.0的前奏,行動包括削減或控制產能、收緊監管以及調整產業政策等。

原文轉載來自:源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