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路觀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10月31日,世界城市日。

再次將“人民城市”的命題推向焦點。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如何落地?怎樣讓老百姓真正站在城市發展的“C位”?

把目標投向吉林,問題自然就有了清晰的答案——

新發路觀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

一本“民生賬”讓人民心裡有底。

翻開吉林這幾年的城市更新“民生賬”,每一組數據都連着群眾的日常生活:

2021年-2024年,全省改造城鎮老舊小區4259個,惠及居民90.6萬戶,籌集(建設)各類保障房11.1萬套;

建設改造水、氣、熱等老舊管道1萬公里,上一採暖期低於20℃的供熱有效投訴量大幅下降;

新增省級名鎮名村5個、歷史建築119處,推動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修繕提升和活化利用;

……

這些數字是吉林給人民的“基礎承諾”,讓老百姓有底氣參與城市建設、享受城市發展。

新發路觀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

當數據落地為具體實踐,吉林沒有走“千城一面”的路子,而是圍繞“人民需求”探索特色路徑,讓老百姓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受益者”。

吉林各地以實踐破題,讓人民成為更新的“主角”:

長春的更新,先改的是“角色”。從傳統的“管理者”轉向貼心的“服務者”,把城市空間還給人民。

7月5日,改造後的新民大街開街,13處口袋公園,29家特色商鋪,將歷史場景與潮流消費完美融合,這條承載着城市記憶的老街,不再是“僅供觀賞的歷史標本”,而是可逛可玩可停留的,且無圍牆的“城市會客廳”;

7月21日,時隔22年開放的人民廣場,更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落到實處,打造人民咖啡館(吉林首店)不是網紅噱頭,而是逛累了可歇腳、想聊天有去處的便民空間;

9月30日,百年建築“松苑咖啡館”開放當日,細心的市民發現,宣傳牌上“多一人”的設計,沒有宏大的口號,而是與市民的親切互動;

……

不難發現,長春的每一步更新,都精準回應着“出園入門”“推窗見綠”的民生期盼,讓老百姓覺得“這城市懂我”。

新發路觀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

吉林市“景為民用”,讓自然稟賦變成人民福利。

這一點,吉林市的更新邏輯很清晰:

沒有將松花江視為孤立的景觀,不把松花江當“僅供觀賞的景觀”,而是讓它成為人民的“生活配套”。

松花江沿岸步道全面升級,增設長椅、飲水點和“江景驛站”,讓賞景不再是“走馬觀花”,而是可以隨時停留的愜意體驗。老舊小區改造更顯“融合”智慧,昌邑區2025年老舊小區改造涵蓋27個社區、44個老舊小區、396棟住宅樓,惠及26946戶居民,道路硬化、管網改造、智能安防、適老化設施等全面升級。讓“江景”與“家景”無縫銜接,自然之美真正服務於生活之需。

吉林市用實踐證明:城市的“好資源”,就該讓人民共享。

新發路觀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

“小事見人心”,讓人民感受“細節溫度”。

落點遼源市,城市更新沒有追求“大動作”,而是把人民的“小事”當成“頭等大事”,用“繡花功夫”暖人心。

仙城小區,停車位從636個增至近1900個,屋頂完成防水改造,外立麵粉刷一新,樓道扶手也重新上漆;

龍山區銀河花園小區,不僅種上了1.5萬株玉簪花,還鋪設了1萬塊地磚,破損的台階也全部修復。

從早市擴建到天橋重建,再到街區改造,遼源市把人民的“小事”當成“大事”,用一場場“接力賽”式的民生工程證明,城市更新,就是要讓每一個人,包括老人、孩子和殘障人士,都能生活得更有尊嚴、更舒心。

新發路觀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

放眼全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已遍布吉林:

延吉市集中打造55個遊園廣場、一批“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新增綠地65公頃,建設城市綠道7.7公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7平方米,讓“一路一色、一街一景”從願景變為現實;

松原市聚焦“菜籃子”“早餐桌”,讓菜市場新鮮便捷、早餐店香氣撲鼻,把“日常煙火氣”當成城市更新的重要考題;

通化市、梅河口市堅守“透綠於城、還利於民”的治理理念,把釋放空間打造成綠地、口袋公園等公共休閑場所,切實提升群眾幸福感;

……

各地實踐不同,但核心一致:人民需要什麼,城市就做什麼;人民參與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

吉林的城市更新,最打動人的不是“亮眼項目”,而是“摒棄面子、回歸里子”的務實——不搞“政府單方面改造”,而是和人民“雙向奔赴”:

今年4月,隨着省政府辦公廳《城市圍擋治理通知》的印發,一場覆蓋全省的圍擋治理行動正式啟動。截至9月,已治理城市圍擋2164處,釋放土地1553萬平方米,其中拆除1672處,釋放土地1320萬平方米;優化492處,釋放土地233萬平方米。如今,這些釋放的土地相繼建成195處綠地或公園、90處停車場、18處便民市場,變身為市民休閑、停車、購物的“幸福空間”。

城市回應人民的需求,把“老百姓的感受”當成標準;人民認同城市的努力,主動參與到空間維護、文化傳承中,比如自覺愛護口袋公園的綠植、參與老建築活化的討論。

當城市把“人民”放在C位,收穫的不只是整潔的街道、優美的環境,更是人民對城市的歸屬感:“這是我的城,我要和它一起變好”。

這,就是“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吉林答案:

讓城市因人民而美好,讓人民因城市而幸福。

中國吉林網 吉刻新聞記者 彭紳

攝影 羅浩 蔣盛松

初審:熊一黎

複審:曲翱

終審:陳尤欣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