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日本威脅驅逐出境的總領事薛劍,又發了1條消息,日本人破防了

作品聲明:內容取材於網絡

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對高一早苗涉台言論的犀利回懟,以及日常一條短視頻,卻能把日本民眾戳得“破防”,這背後暴露的是一個深層的現實,日本對華敵意可謂極為深重。

圖為高市早苗

在回懟高市早苗,然後被日本自民黨威脅驅逐出境的薛劍,在同一天還發了一條中國學生食堂吃飯的視頻,配以“盡量多吃”等直白語句。

圖為薛劍

視頻裡,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學生打著豐富的菜品以及大米飯,有說有笑。結果這卻觸動了日本網民的敏感神經,不少人就破防的進行言語攻擊。

很多人可能會奇怪,為何薛劍懟高市早苗以及轉發中國學生就餐視頻,都會遭到日本網民的言語攻擊,甚至奇怪為何日本人會破防?主要有幾個因素。

高市早苗與特朗普合影

一是,日本经济与民生的现实困境。近年来,日本面临长期停滞、物价上涨、农业与民生压力显著,普通日本家庭对“好日子”有切肤之痛。看到中国学生食堂一碗米饭、几盘热菜的画面,直接戳中了日本民众对“吃饱、吃好”的现实焦虑,比如日本已经连续3年出现“大米危机”,日本民众不得不吃古米,吃大米饭在日本甚至已经成为一件相对奢侈的事。有评论就晒出日本学生的午餐,米饭很少,菜更是单调的可怜。

薛劍自媒體賬號截圖

所以日本民眾的不滿情緒,藉由此事向外表達不滿。

二是,人口與社會結構問題。日本老齡化、勞動力萎縮、財政負擔沉重,這些結構性弱點使得社會對外來挑戰更敏感,容易把複雜的矛盾外部化為“他國威脅”。

三是,安全與外交的戰略選擇。冷戰後日本逐步把自身安全更多地押寶在美日同盟上,出於對地區格局的擔憂和對華競爭的焦慮,日本某些政治力量就傾向於在涉台、涉南海等問題上採取咄咄逼人的姿態,以顯示“可靠盟友”和“抗衡者”的角色,從而獲得美國在安全與技術轉移上的更多支持。

四是,日本國內政治的需要。像高市早苗這類右翼政客,經常把強硬表態當作博取國內保守派基礎、提升政治資本的手段,但一旦走得太遠,便會觸及中方底線,招致外交反彈,反過來被政敵拿來攻擊“外交挫敗”。

理解了這些結構性原因,就能看清日本對華敵意的深層邏輯:這不是簡單的“輿論情緒化”,而是經濟失衡、人口焦慮、戰略依賴與國內政治共振後的產物。

對中國而言,面對這種局面應當怎樣把握節奏?首先,以法律與原則為基線,堅定捍衛主權和尊嚴。台灣問題觸及國家核心利益,任何外部勢力的模糊化或挑釁都必須嚴正交涉、堅決回擊。與此同時,中方的回應要講法律、講事實,避免被對方政治化操作所牽著走。

其次,要把輿論戰變成優勢。中國的社會治理與民生改善是事實所在,那段食堂視頻正是普通民眾生活改善的真實呈現;用事實回應抹黑、用數據打破偏見,能在國際輿論場贏得更多理解。

圖為中日國旗

再就是要識別並合理利用日本社會內部的理性聲音。並非所有日本人都主張對華強硬,媒體、學界和經貿界裡有大量務實派,他們對穩定的中日關係有現實利益訴求;中國應當與這些群體建立更直接的溝通渠道,闡明合作的互利邏輯,從而隔離政治極端聲音的影響力。

如果日本選擇把單一外交事件擴大為系統性報復,短期內將製造雙方互信崩塌、經貿成本上升、民間敵意升級的“三重傷害”。

最後總的來看,薛劍發的2條消息之所以能把日本網民“破防”,並非偶然,而是觸及了一個國家的深層不安全感與政治動員機制。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