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森特突然通知中國,感恩節前不簽稀土協議,美國將對華髮起報復

貝森特突然通知中國,感恩節前不簽稀土協議,美國將對華髮起報復。那麼,這一動作釋放了什麼信號?華盛頓明知自家底氣不足,為何仍要用“報復”兩字撐場面?

當地時間11月16日,美國財長貝森特在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表示,美國政府希望能在感恩節之前,與中國敲定一份確保稀土供應穩定的協議。隨即,他流露出明顯的不安,擔心關鍵時刻再度被中國“卡脖子”。在情緒推動下,貝森特放出狠話,聲稱如果中方屆時“變卦”,美國手上握有“多種報復選項”,可以立即啟動。

貝森特的表態,掀起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有人說他這是心裡慌,擔心中國不給面子。也有人覺得他這是在給中方施壓,想靠威脅逼中國簽署稀土協議。但實際上,貝森特這次之所以突然威脅中國,根本原因不在稀土本身。

真正讓美國心裡發慌的是另一個問題,在中美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背景下,美國意識到他們對中國關鍵材料的依賴,短時間根本擺脫不掉。可問題是,美國又必須在國內和盟友面前,擺出一副“絕不會被中國卡脖子”的強硬姿態。也正因如此,貝森特對外放的狠話,跟美國國內稀土產業現實情況完全對不上號。

按照貝森特的說法,中美領導人10月在韓國會面後,美方認為中國會履行承諾,中方也確實宣布暫停實施部分出口管制一年。換句話說,協議框架並不是卡在中方,而是卡在美方安全團隊、貿易部門和國會之間的內部協調。但貝森特在採訪中,把這個內部問題說成“擔憂中國變卦”,並在此基礎上表達了“美方有諸多報復手段”,其目的就是把責任推卸給中國,而不是因為他們內部出現分歧造成的。

如果倒回時間線,就能看清楚美國內部的矛盾。在此之前,特朗普還公開放話稱,“稀土爭端已經解決”。不過,美國市場和產業界從未把這句話當真,因為每當涉及關鍵材料,特朗普團隊永遠無法快速達成共識:財政部想要風險可控的供應鏈,商務部堅持對中國施壓,以此來維持談判空間,國防部則希望把稀土限制保留為戰略工具。這種多部門交叉制衡的結構,決定了美方無法在短時間,內敲定一份真正可執行的稀土協議。

如今,貝森特的這番言論,恰好暴露了這一點。他在採訪中一邊強調“中國會履行承諾”,一邊又反复提到“若中方變卦,美國將報復”,這種前後矛盾的表態,不是貝森特邏輯混亂,而是典型的美國式政治話術。目的就是既要告訴國內:“別擔心這事美國說了算”,又要告訴盟友,美國在掌控大局,同時也給自己留一條後路,要是協議沒簽成,那都是因為中國不配合,而不是美國沒有誠意。

不過,這一套路最大的漏洞在於,美國根本沒有能夠精準打擊中國,而又不傷害自身的反制選項。比如,美國可以提高關稅,但加徵到頂也無法改變稀土供給這一物理現實。美國可以繼續擴展所謂“關鍵礦物名單”,試圖尋找替代來源,但這只會讓美國的採購成本上升。美國可以限制中國企業在美業務,但相應的美企也會為此付出慘重代價。正因如此,貝森特的威脅更多只是做做樣子,根本不像是要真動什麼手段。

換言之,貝森特的突然威脅,不僅不會改變中國稀土產業的主導地位,反而會進一步推高美國自身的供應鏈焦慮。美國越是在輿論上“硬撐”,越會讓外界看清其虛弱本質:一方面持續指責中國“卡脖子”,另一方面又必須依賴中國維持核心產業運轉。這正是貝森特的強硬口吻背後最值得注意的地方,當一個國家必須用“威脅報復”,來緩解自身的結構性依賴時,它實際上已經承認了自身已處於被動地位。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