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說會支援台灣只是在吹牛,如果中國真的出手,美日韓都只會逃跑自保。”
這可不是我們說的,而是韓國的一個專家,在接受采訪時說的話,他還說就算美國出動11艘航母,不僅打不贏中國,還會輸得很慘。
這一論斷迅速在東亞戰略研究圈引發震動,這種類似的觀點不是個例。
韓國海事研究所前研究員尹錫俊、首爾大學金榮敏教授等多名專家均得出相近結論。
![]()
中國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漫長的海岸線與戰略縱深,可以構成天然防禦屏障。
美國航母戰鬥群遠渡重洋需航行上萬公里,而中國依託大陸基地可隨時投入戰鬥。
中國還有射程覆蓋2000公里的東風-26彈道導彈,可精確打擊移動艦艇,其18馬赫的末端速度留給宙斯盾系統的反應時間不足40秒。
![]()
這種“航母殺手”配合鷹擊-21反艦導彈,在西太劃出“禁區”,使價值百億美元的航母淪為活靶子。
2025年印巴空戰中,搭載中國作戰系統的巴方殲-10戰機曾“秒殺”印度陣風戰機,印證了信息優勢比單一裝備性能更重要。
中國構建的天基偵察網、水下聲吶陣列與電子戰系統形成全域感知能力,而美軍過度依賴的高價值平台在體係對抗中脆弱性凸顯。
![]()
這次貿易戰爭就能看出一個端倪,美國的貿易制裁是無法威脅到中國的,所以就算美國封鎖海岸線不允許它國進行貿易,中國也不怕。
因為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製造業產值佔全球三分之一。
中國的軍事生產能力也走在前沿,055型驅逐艦年下水噸位相當於英國海軍總規模,殲-20脈動生產線月產能超150架。
![]()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全年導彈產量僅夠烏克蘭戰場兩月消耗,艦艇維修週期長達中國三倍。
後勤補給效率更是天壤之別,美軍驅逐艦打完導彈需返回關島補給,往返耗時半月。
中國導彈發射車可在數小時內完成陣地轉移與彈藥補充,這種差異源於產業鏈佈局,中國稀土精煉產能佔全球90%,可24小時供應軍工生產。
中美年貿易額超7000億美元,形成“金融核彈級”的相互保證毀滅機制。
![]()
華爾街、矽谷與農業州均深度依賴中國市場,衝突將觸發全球蕭條。
韓國專家指出,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反复搖擺,本質是既想展現強硬又懼怕徹底脫鉤。
經濟捆綁延伸至美國盟國體系,日本對華貿易占其外貿總量24%,韓國半導體出口37%流向中國。
這些國家雖在安全上靠攏美國,但經濟命脈與中國相連,戰時更可能選擇自保而非參戰。
2023年民調顯示,超60%韓國民眾反對捲入台海衝突。
![]()
美軍推演台海衝突時發現,第七艦隊導彈庫存將在72小時內告罄。
其亞太基地中26個處於東風導彈射程內,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更在東風-26瞄準鏡下。
這種劣勢使美國戰術從“正面擊敗”轉為“阻止主導”,但盟友體系卻難以為繼,日本拒絕美軍介入台海300公里範圍,菲律賓僅獲2000萬美元軍援不足F-35單機價格十分之一。
![]()
1942年中途島戰役日軍因補給線過長敗北,如今美軍跨太平洋投送面臨同樣困境。但中國借鑒抗戰經驗,將防禦縱深與工業耐力結合,構建起任何對手都難以承受的“拒止成本”。
2024年台海軍演中,解放軍無人機飽和攻擊成本不及美軍攔截彈支出1%。
![]()
韓國專家敢於捅破窗戶紙,源於其身處大國夾縫的切膚之痛。
國家安全依賴美國,經濟命脈係於中國,這種雙重壓力讓他們的分析更具現實質感。
其預言不是好戰叫囂,而是對霸權思維的祛魅,當福建艦電磁彈射效率超福特級30%,當無偵-8高超音速偵察機巡弋東海,軍事優勢已不再由數量堆砌。
![]()
真正的戰略智慧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中國崛起不是為重複霸權老路,而是以實力捍衛和平。
韓國專家金大中在報告結尾寫道:“中國提升軍力是為讓和平更堅固”。這種邏輯超越零和博弈,指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