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成了最近遊戲業界的熱門之一。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東京電玩展(Tokyo Game Show,簡稱TGS)上,索尼預計在2023年初發售的PlayStation VR 2(PSVR2)首次提供了試玩。另外一家VR公司Meta(也就是Facebook),也預計會在未來的幾個月裡發布自己的最新VR機型,Meta Quest Pro(這個系列之前用的商品名是Oculus)。
就連TGS自己——雖然在去年已經做過一次同樣的事了——也開設了自己的VR展會。我在上週五用自己的Meta Quest 2設備逛了逛這個“東京電玩展VR 2022”,它很粗糙,但我也差不多能接受這種感覺。我心裡知道,這只是個TGS做的免費程序,它並不那麼專業,不像59.99美元的《半衰期:愛莉克斯》一樣精細。另一方面,在少有的精細的遊戲之外,似乎更多的VR遊戲都長成了一樣,粗糲、青澀、眩暈。
從早期宣傳中的“未來趨勢”,到如今仍算不上精緻的TGS VR展會,VR與VR遊戲似乎一直與大部分玩家若即若離。
■ VR裡的東京電玩展
這並非東京電玩展第一次登陸VR,去年,運營方就做過一個類似的企劃。這種VR展覽不是模擬幕張展覽館現場,而是虛擬出一個架空的區域,去年是藍天白雲的小島,今年換做了迷宮般的城堡,場景之中分散著各個廠商的展台。

新鮮感大約會持續5分鐘,剛進到大廳,一些遊戲角色的雕像直接出現在你面前,萊莎、高達、索尼克、史萊姆、青眼白龍,還有一個《原始襲變》(Exoprimal)裡的角色。雕像很高,在VR裡看約莫有兩人高,比看圖片震撼很多。但仔細看場景裡的其他部分,門廊、石階、地面,多邊形的數量都嚴重不足。我控制著看展的角色大概只有8個朝向——也許16個吧,反正沒有一個方向能讓我筆直向前前進的。
接著在大廳探索,能發現去4個不同區域的路。沙漠區、森林區和礦石區相差不大,只是背景畫面不同,實際上的內容都是各個廠商展位。參展商遠沒有現實中多,SE、世嘉、萬代南夢宮、光榮特庫摩、科樂美、卡普空、小島工作室,以及一些我們比較熟悉的大廠,並不是每家都能抽出時間配合TGS製作VR展台,尤其是人手不足的中小型工作室。
就算是做了虛擬展台的,像是威世智,也只是搭了個架子,往上放幾張萬智牌原畫,再沒有其他東西了。對這件事最上心的大概是《Fami通》雜誌,這家知名媒體在最後一個區域搭了個電子遊戲歷史博物館,當然也是為了宣傳一下自己家的雜誌。

在觀展的同時,我控制的虛擬角色可以給場景拍照。如果你逛得仔細,拍照頻繁,還能拿到一些收集品,比如自己角色穿的T卹之類的,但我實在沒什麼興趣。
VR展會這裡沒有獨占性的消息,你能得到的都在其他渠道放出過了,像是《人中之龍:維新!極》的宣傳片、《女神異聞錄5:皇家版》登陸各個平台的消息,以及卡普空未發售遊戲《原始襲變》的預熱。你也能看出來參展商不太重視這個虛擬展廳,但考慮到今年的TGS是疫情后首次轉移到線下,保留一個VR窗口也不是件壞事。

只是這些粗糙的VR展會以及遊戲出現在2022年——距離2016年的所謂“VR元年”已經過去6年了,那種想像中的VR遊戲和應用大繁榮的場面離我們依舊遙遠。
■ “元年”後的6年
我們總在討論“VR元年”,實際上,真正被大家所認可的元年是指2016年。當時,3家大公司幾乎同時推出了自己的VR頭顯產品,Facebook的Oculus Rift、HTC的HTC VIVE和索尼的PSVR。
再後來,幾乎每年都被人定義為“VR元年”,如果你覺得2018或2019年是的話,是因為VR頭顯在這個時間段銷量有所回升。如果你認為“元年”是2020年,是因為消費級VR一體機Oculus Quest 2和遊戲《半衰期:愛莉克斯》的大火。
今年,Meta、索尼和Pico又都準備著在歲末年初用新機器試試水,如果把今年也看作VR“又一個元年”的話,我已經快數不清有幾個“元年”了。它似乎維持著一種簡單的波動規律——發幾台機器,沉寂幾年,然後經歷一次回潮,再發新一代的機器,再沉寂一段時間。中間零零星星有幾個好遊戲、新概念,但熱度也不會維持太長久。
毫無疑問,我們能玩到最好的VR遊戲是2020年3月發售的《半衰期:愛莉克斯》,僅此一個。在遊戲領域,這種情況很罕見,尤其是作為一個發展了6年的平台——這裡說的甚至不是PS、Switch這種由某個廠商主導構建起來的遊戲機平台,而是比這個概念更大一些,類似在整個“主機”或者“PC”領域構建起的平台。誇張一點說,如今大部分VR設備都像一個6年只能玩《超級馬力歐兄弟》的家用機大合集。

相比之下,主機的更新迭代要比VR熱鬧得多。不論索尼、微軟還是任天堂,新一代主機發售前後往往伴隨著數量眾多的新遊戲宣傳。這些遊戲又在一定程度上讓玩家對主機建立起相應的印象。比如2005年11月Xbox 360發售時,首發遊戲中涵蓋了《使命召喚2》《FIFA 06》《NBA 2K6》《極品飛車:最高通緝》等一眾“車槍球”大作。與之同時代的PS3也給玩家畫出了《GT賽車5》《合金裝備4》《仁王》《荒野大鏢客:救贖2》等等大餅——雖然從實際情況看,這些遊戲要么沒能首發,要么跳票到了PS4,但不論如何,對於玩家來說,優秀的遊戲才是最能吸引他們的東西。
要構建一個成熟的平台,6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卻也不短——PS4上最好的遊戲是什麼?玩家可以輕鬆列舉出《戰神》《血源詛咒》《死亡擱淺》《最後生還者:重製版》等等名字,算上跨平台遊戲,還有《巫師3》和《荒野大鏢客:救贖2》,這些遊戲在PS4發售的6年後全部能直接玩到。

但到了VR上,我們需要面對的是2016年到2020年間沒有太多遊戲可玩的局面——2019年最好的VR遊戲可能是《無人深空》VR版,2018年是《節奏光劍》,2017年是《燥熱》和《生化危機7》VR版,再往前就得是《亞利桑那陽光》了。平台上的VR遊戲不能說很少,但大多數局限在特定類型和製作規模上,沒法引起廣泛的討論度。
這裡面,《無人深空》《燥熱》和《生化危機7》都是在其他平台遊戲基礎上“移植”的VR版,《節奏光劍》還不錯,但你很難專注、連續地玩太長時間,也很難把它跟“主流”遊戲聯繫到一塊去。 《亞利桑那陽光》倒是2016年上線的純VR遊戲,直到現在還活躍在各地的線下VR體驗館裡。

事實上,如果以銷量論,優秀的VR遊戲銷量並不比其他類型的遊戲低。根據SteamDB統計,《半衰期:愛莉克斯》的銷量大概在150萬到350萬之間。 2021年,Oculus宣布《節奏光劍》在VR平台上的累計銷量超過400萬份,加上4000萬首付費DLC,這款遊戲的收入超過了1.8億美元。然而從整體來看,好的VR遊戲仍然不夠多。
北京朝陽區一家線下VR體驗館的老闆告訴我,即使在《半衰期:愛莉克斯》發售之後,店裡顧客玩得最多的還是《亞利桑那陽光》,其次是《我的世界》。而在更多的VR體驗店中,人們最喜歡的項目是“VR過山車”。
這似乎是個惡性循環。 VR遊戲質量不高、數量不多,玩家就不怎麼願意買,遊戲廠商也就不太有動力做。與此同時,包括市場份額最大的Meta在內,許多VR硬件生產商本身並不是遊戲廠商,對遊戲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也很難做出特別好的VR遊戲。這也就意味著,主機平台上相當重要的第一方遊戲,在VR領域裡反而成了短板。你很難想像一個沒有《光環:戰鬥進化》的Xbox,但Meta(以及和它類似的VR設備廠商)面臨的就是這麼一個問題:“我的遊戲從哪來?”
■ 新一代VR
如果你希望在VR的賽道上繼續跑,等待顯然是不現實的,沒人知道下一個《半衰期:愛莉克斯》什麼時候來。
索尼正在做出新的嘗試。它的下一代VR產品PSVR2將於2023年初發售,離現在也沒太長時間了。硬件方面,2代的分辨率大幅提升,從每隻眼睛960×1080升級為2000×2040,視野從100度擴展為110度,同時保持了90赫茲和120赫茲兩檔刷新率。
在PSVR初代時,索尼給的支持力度顯然不太夠,能給玩家留下印象的大多是老遊戲的VR版,像是《上古捲軸5:天際》和《生化危機7》的VR版。真正吸引人買設備的獨占遊戲,可能只有《夏日課堂》。在更新換代之際,這些PSVR遊戲已經被完全拋棄了——索尼在9月16日的官方播客中宣布,作為一款“真正的次世代VR設備”,PSVR2將不會支持前代的遊戲。

相應地,索尼準備了20款第一方和第三方遊戲給PSVR2護航——最大牌的是自家的《地平線:山之呼喚》。 《生化危機:村莊VR》作為老遊戲的VR版應該也不錯。其餘還有“星球大戰”的衍生遊戲《星球大戰:銀河邊緣傳說》和“防火牆”系列續作《Firewall Ultra》。
從目前的演示來看,這些遊戲的畫面還不錯。 《地平線:山之呼喚》裡加入了一些有意思的VR要素,比方說,你需要用雙手製作滑索工具,拉弓射箭似乎也比槍支射擊更有代入感。

這似乎能讓我們看到索尼發展PSVR2的決心,但隱憂依然隨處可見:未知但很可能高昂的售價、尚不確定的遊戲發售日、有線連接的不便、來自Meta Quest Pro的衝擊,以及玩家還需要有一台PS5。事實上,我們仍然難以從新遊戲陣容與這些隱憂中推斷出PSVR2的表現。
另一邊,第一方遊戲不足的Meta Quest Pro可能會把目光投向更廣闊的領域,教育、醫療、社交……沒人知道未來是什麼樣的,如果按照影視作品裡的說法,它最終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VR當然不僅是遊戲,我們在《VR Chat》里社交,在各類播放器裡看電影,也許還能做更多的事情,不過從以往的經驗來看,無論是在大眾中的認可程度,還是當成行之有效的推廣手段,遊戲對於VR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但在足夠多、足夠好的VR遊戲出現之前,人們似乎只能繼續等待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