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樂尋遊戲提五問法師釋佛理解煩憂


編者按: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在遊戲裡殺人要下地獄”的說法。這種說法流傳甚廣,雖然大多都僅限於飯後笑談,但也讓許多人感到好奇,只不過大家往往將其看作軼事而少有向宗教界人士求證。最近,我們和一位宗教界人士聊了聊這方面的問題。當然,這篇文章不是任何解讀,也並不權威,如果和各位朋友的看法不同,也不必當真,我們只是讓想大家了解一下,就算是另一種價值體系,一樣可以積極地看待遊戲和生命。

普慧法師在18歲時出家,迄今已經在福建省龍巖市西部的靈山寺修行了46年。今年2月3日,我來到靈山寺。在靈山寺的一間僧房中,普慧法師盤坐在油光滑亮的木地板上,解答我和同事們就遊戲與佛法提出的5個問題。

在進行正式的問答之前,我給普慧法師演示了幾個遊戲,分別是《刀塔2》《帝國時代3》《集合啦!動物森友會》和《輻射76》。在我玩遊戲的過程中,普慧法師顯得興致勃勃,時而皺眉,時而發出“呵”的輕笑聲。

演示結束後,普慧法師拿起杯子,喝了口水,問我:“玩這些遊戲的時候有什麼感覺?”

我回答:“挺開心的。”

普慧法師點了點頭,示意我可以開始問了。

靈山寺位於龍巖市郊的一座大山里

第一問

在我們想出的一連串問題中,關於佛教中一些基礎概念的解釋被放在了首位。這個問題是:

“能向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佛教的善惡觀和’罪業’具體該如何理解嗎?”

普慧法師是這樣回答的:

“在佛教的觀念中,我們要行善止惡,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要往善處想,不能往惡處想,至於什麼是善處,什麼又是惡處,標準是很寬泛的。簡單說,我們學佛是為了眾生,如果你做的事有利於眾生,那肯定就是善的,如果只是為了’自我’,那多半就是惡的,生命就像一盞燈一樣,你通電之後,能照亮周圍,就是善。”

說到這裡,我有了一些疑問:“為什麼為了自我就是惡的呢?如何界定自我?”

普慧法師反問我:“你覺得你的自我就是你嗎?”

我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但普慧法師搖了搖頭,否定道:

“你以為你就是自我,自我就是你,但實際上,自我是幻相。所有的業都源於這種幻相——什麼是’業’呢?我們講,業是一種行為,也是因、緣、果報的過程。當你做下惡行時,你也就造成了罪業。如果你執著於幻相,那麼,你很容易會陷入不斷造成罪業的境地。佛陀不會武斷地把行為分成善行和惡行,而後報償善業、處罰罪業,他所教導的是——善、惡來自於你自己對於動機的判斷,但在下判斷之前,你得明白,你的自我有多麼會欺騙你。”

我問普慧法師:“您能舉個造成罪業的例子嗎?”

普慧法師握住拳頭,揮了揮,說:

“你看,揍人是種罪業,因為我們都知道被人揍的話會很痛苦,所有人都會這麼想,所以,如果你去揍別人,那你肯定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並且你也期望這個動作傷害到對方,這種傷害讓你感到滿足。在這種時候,因為你的動機是製造痛苦,你的行為就是惡行,你創造了罪業。反過來說,假如在大海的另外一邊住著一群人,他們覺得揍人是一種打招呼的方式,那麼在那兒,打人就不會造成罪業。”

普慧法師正在記賬

第二問

我點了點頭表示理解了法師的話,然後提出了準備好的第二個問題:

“如果我在遊戲裡攻擊了一些NPC,殺死了它們,會為我自己增加罪業嗎?”

延伸閱讀  “刺客信條”創造者:重新定義動作冒險是我一生的任務

普慧法師反問我:“你覺得NPC是有生命的嗎?”

我搖了搖頭,回答道:“不覺得,他們只是一段程序、一些圖像。”

這時,普慧法師忽然語速很快地發出詰問:

“既然如此,你為什麼要對沒有生命的東西用’殺死’這個詞呢?當你使用這個詞時,你的心裡其實就已經有了’殺生’的念頭,你覺得這些角色沒有生命,是來自自我的欺騙。在你殺死那些NPC的時候,你便已經造成了罪業。”

我被問得有點措手不及,只能順著法師的話說:“所以,只要我的腦海裡有要殺死一個東西的念頭,那麼無論這個東西真實還是虛擬,都算是我做下了惡行嗎?”

普慧法師點點頭。

我有點不服氣,又問:“但是實際上,這些角色被殺死的時候,既沒有遭受到痛苦,也沒有流血,這樣的話,當’果報’來的時候,會對我有什麼影響呢?”

普慧法師問我:“你上山的時候,有沒有被路上掉下來的枯樹枝打到?”

我回憶自己爬山,說:“有。”

普慧法師說:“這就是果報,由自然用它已死的一部分來回應你。”

我又問普慧法師:“在之前給您看過的遊戲《帝國時代3》中,我控制的軍隊殺死了數百個電腦控制的單位,這會對我產生巨大的果報嗎?”

普慧法師很從容地說:“這些果報不會累積,只是一次次地重複計算,以後,你每一次被太陽刺痛眼睛,每一次被風沙掛到臉,都代表你殺死的每一個單位的因,但你不會受到大的傷害。罪業有重和輕,因為你殺生的動機沒到仇恨的地步,就像我最開頭問你,你說你只是抱著玩樂的想法——這是很輕的罪業。”

我繼續追問普慧法師:“那麼在真實世界中,抱著玩樂而不是仇恨態度傷害人也算輕的罪業嗎?”

普慧法師說:“這算重的罪業,因為還要考慮到被殺者留下的怨恨,現實和遊戲不一樣。在遊戲中,你殺死了沒有思想和感情的NPC,它們不會對你產生怨恨不是嗎?”

我忽然想到之前向普慧法師演示的《刀塔2》中的自走棋,所以我問普慧法師:“在遊戲中,我把兩個相互敵對的角色放入一個場景中,它們找到並殺死了對方,這個過程中,我有罪業嗎?”

也許是察覺到了我的不服氣,普慧法師哈哈地笑了幾聲,說:“你是否有罪業,取決於你操作時的動機,沒有被自我所欺騙的那個動機——你有沒有想過兩個角色會死去?你又有沒有以它們的死為樂?”

上山只能走小路

第三問

從普慧法師的話中,我想到了接下來準備問的,這是一個關於“遊戲中的罪業輕重如何衡量”的問題:

“從佛教的價值觀來看,我在遊戲中辱罵對方玩家,和我在’切磋’中傷害對方的角色(舉個例子,有些遊戲可能需要你和朋友’決鬥’,輸掉的人會在這一局中’死亡’),這兩種行為哪一種的罪孽更重?”

普慧法師思考了一會,告訴我:“根據佛法,你的動機會決定你的行為是否造成罪業,罪業輕重的標準,則要從你做出行為時的想法、被你的行為所影響的人的感受、行為實際造成的後果這3個方面來衡量。回到問題中來,當你在遊戲中辱罵對方,或者被對方辱罵時,你的罪業輕重取決於你們兩個人在辱罵過程中感受到的憤怒之和。”

我追問普慧法師:“這種遊戲中的憤怒造成的罪業會帶來果報嗎?果報會在何時何地以何種形式發生呢?”

普慧法師思考了一會,說:“你所創造的業帶來的因,只要沒有相反的業去抵消,就必然會出現相符的果報。佛陀說,憤怒的痛苦會帶來地獄的經歷——所謂地獄,並不一定是指死後投生的地方,而是此時此地某個業力結束、另外一種業力生起的心境。在遊戲裡,你和別人辱罵得非常激烈、你感到非常憤怒時,就嚐到一點在地獄的滋味了,如果那種憤怒持續下去,你會發現雖然現實的你在電腦前,但實際上,你已經身處地獄之中。所以,不要在遊戲裡罵人。”

當普慧法師說到這裡時,我已經可以按照普慧法師的思路回答下半個問題,我嘗試當著普慧法師的面自問自答:“在《刀塔2》中,如果我和一位朋友在練習模式中相互切磋,為了勝利,我們必須得攻擊、傷害對方的角色,那麼當朋友殺死我的角色的時候,在角色死亡這一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她的罪業輕重不僅取決於她是否強烈地恨我、想要殺死我,也取決於我被殺死時的想法。”

普慧法師點了點頭。

於是我接下去說:“只要我被殺死時,不感到痛苦、委屈和難過,她殺死我時也不感到太多憤怒和滿足,那麼我們彼此造成的罪業都可以得到減輕。”

延伸閱讀  半妖的夜叉姬:阿久留對現代物品感興趣,諸葉遇到父母的敵人

普慧法師點頭贊同:“很好,你明白了。像你把濁水注入清水一樣,行為發生之後,你無法讓水變回原本的清澈,但你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心境,讓水不那麼渾濁,有時候,渾濁一點的水也還是可以喝的。”

普慧法師的話讓我想起了自己玩《輻射76》時的遭遇,我在遊戲裡蓋了一棟房子享受生活,有一天,幾個玩家走進了我的房子,他們使用一種能造成輻射傷害的手雷,殺死了非PvP模式的我,並以此來取樂,那是我在遊戲裡感受過的最強烈的憤怒,就算是今天還記憶猶新。

由此,我問普慧法師:“在網絡遊戲《輻射76》中,如果我無故被一些玩家用殺死,我會有罪業嗎?”

“你不會有罪業。”

“如果我不停地痛苦或者難過,那些玩家身上的罪業會加重嗎?”

“會。”

“所以他們的罪業取決於我的念頭,我要是恨他們呢?”

“你不能恨他們,當你恨他們時,你也會身處地獄中,感受到同樣的果報。”

《輻射76》是一款多人在線動作角色扮演遊戲,如果你願意,可以不打開PvP模式,只對抗電腦扮演的敵人

第四問

這個時候是晚上9點,我聽到密集的腳步聲在走廊裡過去,那來自去打水洗漱的師傅們。在寺裡,人們總是睡得早,起得早。普慧法師打了個哈欠,似乎在提醒我抓緊時間,於是,我提出了第四個問題。

這是一個“你對遊戲的態度如何”的評價類問題:

“您知道,現在許多人都將過多的精力或財富投入到遊戲中,從佛教的角度上,我們該怎麼看待這一行為?”

普慧法師的回答有些無奈的味道:

“現在的時代,大家都喜歡玩樂,被花花世界所吸引,在花花世界中,大量的業在自我這一幻覺中造就了,大家想要玩遊戲,想要跳舞,要吃肉,要刺激,以為自己需要這些,但其實自我不過是空殼,下面什麼都沒有。大家花時間和精力去玩遊戲,在其中表演各種貪、嗔、痴的景象,景像中交織的複雜情況,足以使自我陷在裡面。最近的世界上,災難如此之多,就是因為大家被陷入了幻相中,做善行的人越來越少,最後,我們只能品嚐自己釀成的巨大災難。”

我問:“為什麼大家都喜歡這麼干呢?”

普慧法師被我的問題逗樂了,她攤了攤手,說:“因為大家就是這個樣子的。”

我猶豫了一會,才問:“您覺得有什麼辦法能改變這種現狀?

普慧法師像是在等待著我問出這個問題,她回答道:“佛陀的教導一直在這兒,罪業並不是宿命論,並不是一旦我們造了什麼業就被困在其中,一定會得到相當的處罰,它既是因,也是緣和果,同時,又是行動——任何的行動。’相信業’的意思,就是對你的行動和生活負起完全的責任。更多人知道這點,就能有更多人行動起來,去把握自己的人生,讓自己可以保護更多人。”

普慧法師說“保護更多人”時,我想到了去年有兩位玩家在《集合啦!動物森友會》中舉辦婚禮的事,因為疫情而在現實世界見不了面的玩家們,在遊戲中舉行婚禮,立下誓言,守護彼此的一生。

我給普慧法師看了相關的報導,然後問:“您怎麼看玩家在遊戲中舉辦婚禮這件事?”

當談到愛情和婚禮時,普慧法師顯得有些感慨:“我們說到愛,一般會認為愛是’深切地關注對方,付出自己的一切’,但實際上,愛只是自我尋求證明的另一種方式,它關心的是對方能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無論是財物、外貌還是別的什麼,它會帶來很多煩惱,愛、恨、嫉妒等等,這些煩惱是’我執’的一部分。大家很難接受’自我只是一種幻覺,無可執取’這樣的事實。但在這個遊戲裡結婚的兩個人,似乎理解到了這一點,他們在遊戲中結婚,放棄了對外貌和財物的追求,這是一種純粹的狀態,我祝他們百年好合。”

《集合啦!動物森友會》傳達的價值觀應該符合佛法

第五問

延伸閱讀  宿命迴響開播表現驚豔,女主變身設定令白毛控滿意,新老婆來了

因為聊到了《集合啦!動物森友會》,昏昏欲睡的普慧法師打起了點精神,於是我抓緊拋出了最後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和遊戲的成就係統有關,它是這樣的:

“如果我在遊戲中非常想要獲得某些東西、某種道具或某個稱號,這屬於佛教中的’著相’嗎?”

普慧法師這次沒有正面回答問題,而是講了一段故事:

“有一天,某隻猴子看到湖中的月影,它相信月亮掉到水中了,於是把這件事禀告猴王。猴王說:’我們必須打撈出這個月亮。’於是,所有的猴子都爬到垂在湖面的一條樹枝上,一個接一個地拉著前面猴子的尾巴,使最後那隻猴子可以抓住月亮拉出水面。突然間,爬滿猴子的樹枝斷了,所有的猴子都掉到水中淹死了。你在遊戲中追尋一些東西,就好像猴子想要從水里打撈出月亮,你在心執於一個沒有基礎與根本的東西,你誤以為它是你需要的,於是浪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獲得它,但當你獲得了它,又會追求更多,你永遠沒法得到真正的滿足。這就像除非你知道自己在做夢,否則無法逃出夢的陷阱一樣——要讓自己解脫,你必須明白自己的錯誤,然後從其中醒悟過來。你沒必要在遊戲裡追逐這些虛相。”

後記

至此,我問完了普慧法師我準備的5個問題。普慧法師在整個市的範圍內頗有名氣,她獨自管著兩間寺院,負責上百名師父的日常花銷,還收養了兩個棄嬰,正供她們上大學。為了上面的這一切,她待在寺裡的時間並不算多,大部分的時間裡,她都在鄉下替別人做法事或者想辦法求得些資助。從這個意義上說,普慧法師是個相當入世的人。

因為入世,普慧法師沒有對遊戲大加批判,而是著眼於自己能做什麼,大多數時候,她努力勸我在遊戲中少一些憤怒和無意義的執著,在我們談論“玩遊戲有罪”之類的話題時,氣氛顯得相當和諧,當我聲討她時,她表現得很開心,彷彿正在引導著我去了解更幽深的一些道理。也許這是大師的風度。

普慧法師(右)和其他人一起縫製日常用品

這種風度,還體現在法師面對我時始終抱有著耐心和好奇,她嚴肅地對待我的問題,出於責任和對佛法的理解,她努力搞懂了一部分“遊戲”的玩法,並說出了自己看法——和很多對遊戲不甚了解的人一樣,她把遊戲看成是和現實相差無幾的平行世界,認為玩家在遊戲中的態度和想法會如實反映到現實世界之中,所以很多玩家的行為——甚至是玩遊戲本身,被她認定為有罪。

當然,《集合啦!動物森友會》是個例外,普慧法師喜歡這個遊戲,因為它傳達了一種和諧友愛和要幫助眾生的態度,這也是普慧法師心中的“正見”。順著這個遊戲,普慧法師提到了“我執”——當玩家進入遊戲之中時,現實世界中存有的那些對外貌、財物的渴望也隨之消失了,藉由遊戲,玩家能短暫達到一種純粹的狀態,這種狀態近似於“無我”,即擺脫了“自我”給予的種種業障後的狀態。

從這個角度說,普慧法師對部分遊戲是認可的,這些遊戲沒有讓人惱怒的網絡要素,也沒有讓玩家大殺特殺的戰鬥系統,只是專注於塑造有趣可愛的角色形象,同時讓玩家在其中發揮創造力。作為年近古稀的老人,能理解到這一步,也許能說明如今的一部分遊戲如何貼近了人們的思想和生活。

根據佛教的哲學,心創造萬物,或者更準確地說,萬物就是心,這和許多遊戲的目的是相同的,它們要么讓主人公成為玩家意志的代行者,要么使玩家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一切。可以說,在遊戲設計的理念中,已經有了不少佛教哲學的影子,即使如釋慧法師這樣不甚了解遊戲的人,也能感受到一些共鳴和喜悅。

可能在未來,隨著更多優秀遊戲的出現,像法師這樣的人會越來越理解遊戲,把遊戲視為可愛、可親之物,就像現在的年輕人看《集合啦!動物森友會》一樣,我們需要的,是再多一點時間和因緣。


Posted

in

by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