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疾病面前都是平等的,即使是也會生病,遇到生病時也同樣無助,更可能因為自身的醫學專業背景而更加自責。」阮綜合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劉宗瑀是台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的主角本尊,她的母親因血癌(白血病)送醫,當時在坐月子的她仍陪病,每天都面對病情極大的變化,不料,5天後母親驟逝,留下錯愕的家人。
坐月子悲辦母親後事
43歲的劉宗瑀,回想10年前母親病發的那幾天依舊清晰,每一天都有新的病情變化,令家人措手不及,「第一天頭暈嘔吐送急診、第二天雙眼錯視、第三天胡言亂語、第四天昏迷、第五天過世。」母親的離世,讓家人相當錯愕,全家頓時被撕裂了。
當時劉宗瑀剛生下第二胎在坐月子,5天陪病到病逝過程中,她每天都在醫院、月子中心、靈堂到處奔波,產後第三周更直接退掉月子中心的房間,專心處理母親的後事。在替母親選罐頭塔時,殯葬業者只能提供堆滿罐頭塔的小房間,讓她在裡頭用擠奶器集乳,邊看著罐頭塔上貼滿各種照片,「想想覺得好荒謬,悲傷到會笑出來」。
自責沒及早抽血檢驗
母親過世後,劉宗瑀一度陷入自責的深淵,「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多」。其實母親確診「急性血癌」前,頭暈症狀已好幾年,陸續都做內科系超音波等檢查,而非血液檢驗,若能及早抽血檢驗,就一定能查出罹患血癌。
劉宗瑀是治療乳癌的外科醫師,也曾經在外傷科待過,看過不少生離死別情景,但當自己遇到時還是一度無法接受,「總在想是否哪裡可以做得更好,或是哪個環節沒有做到?」
像乳癌的發生,「愈年輕者愈兇猛,愈年長者愈溫和,治療後又復發更是兇猛中的兇猛。」劉宗瑀表示,即使和說發生率很低,對病患來說就是「百分之百」發生在自己身上,當自己就是那1%時,真的好像全世界都消失了,根本無法置信。
勸患者治療放下糾結
如果乳癌患者先看過其他醫師,又來看劉宗瑀的門診,「我知道她心中一定有糾結」,是不是化療會影響其他人生規畫,如懷孕、工作等,因為經歷過疾病最終的各種結局,劉宗瑀知道面對家人離世卻又無法改變的感覺,所以想要幫助患者更清楚未來治療之路會有那些選擇。
「人生沒辦法很貪心!」劉宗瑀說,一名30多歲乳癌患者,不願切除乳房,但乳癌治療上卻無法保留胸型,否則容易復發,若選擇不切除,可能會錯過了「不可逆的轉捩點」,每條治療路徑都有不可逆的點,一旦錯過就是不可挽回的悲劇。
劉宗瑀也是母親,所以勸這名患者若還想要參加孩子的國中、高中畢業典禮,是否可以先放下對胸型的糾結,待治療結束後,再慢慢透過手術、整形的方式調整回來,避免讓疾病蓋過原本可能延續的生命。
以同理方式排解醫糾
劉宗瑀也加入「醫療關懷與排解小組」,作為第三方單位處理其他醫療院所發生的醫療糾紛。她認為,醫療事件大多並非醫師故意為之,更多是家屬的訴求並沒有被院方承接,當醫師在臨牀上做到極致,往往還是會遇到超出能力的要求。若能經由關懷小組的介入,透過同理的方式,可減少彼此最後對簿公堂的景況,改善醫病間的對立。
加入關懷小組後,劉宗瑀行醫時會更警醒,很感謝患者願意跟醫師合作,醫療診斷並非百分之百正確,也仰賴病患的回饋,因此每當有患者回診時說,並非當時診斷的病情走向時,她都相當感激,都成為她在乳癌治療上的養分。
尤其在急救時,臨牀醫師壓力相當大,若又遇到家人逃避面對,壓力更大。劉宗瑀表示,當時母親離世後,真的是「留下一堆爛攤子」,若有事先交辦後事,其實可以避免許多家人間的爭執齟齬。
大家都怕面對死亡,不願意先談身後事,她期待台灣民眾能夠對於「預立醫囑」一事更開放,年輕時就應該好好和身邊的人討論,避免到最後「所有的醫療決定都有人會後悔」。
劉宗瑀
阮綜合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
照顧對象:母親
罹患疾病:血癌
發病時間:母親50歲時發病,5天後病逝
症狀:頭暈、嘔吐、雙眼錯視、昏迷
治療:化療
陪病心得:人對未知都會恐懼,醫病合作才可能戰勝疾病。
標題: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劉宗瑀母急性血癌5天驟逝 驚覺預立醫囑重要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