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風隱身傳統市場! 日治「新富町」成打卡點

[ad_1]

台北萬華區的新富市場歷經90年歲月,傳統市場一路從繁榮到沒落,到升級為文化市場,古蹟活化之後,保留日治時期的「馬蹄形外貌」,隱身在傳統市場內,現在成了台北萬華的新地標,新富町文化市場,串聯歷史與文化,團隊以藝文展覽,以及各種市場導覽,保留舊友建築,傳承文化。

手起刀落豬肉馬上骨肉分離,都市裡最有人情味的日常,時不時耳邊還會傳來今仔日要穿厚燒喔,古蹟市場經過改造迎來新氣象。
市場民眾:「(妳來這邊買幾年了)噢我很久了,(老闆的)阿嬤(開始)賣,到他爸爸賣到老闆(孫子)賣,衛生不錯啦,看起來比較舒服一點吧。」
市場攤商:「我們(攤商)自己也有再改造,那(空間)整個乾淨俐落,這樣觀光客進來就會覺得很亮麗。」
市場攤商:「這個要冰喔。」
市場一分為二東三水街市場跟新富市場,100多公尺的街道隸屬不同管理單位,早在1930年就這樣做,臺北州政府公布食料品小賣市場規則,1938年艋舺這邊陸續開了3個市場,太平町食料品小賣市場目前已經廢除,幸町食料品小賣市場成了現在的幸安市場,以及入船町食料品小賣市場,就是直興市場,來到這隨口一問都是超過一甲子的老字號。
市場攤商:「我13歲就做(這個)了,(妳今年幾歲)我今年84歲,阿嬤開始(做)快50年。」

記者林莉:「走過市場長廊,其實新富市場,已經跟東三水街市場融合,而部分攤商其實是從這棟IG打卡點,富有濃濃文青風的馬蹄形建築,遷移出來。」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濃濃古早味,日治時期傳統菜市場,串連歷史與文化的最佳橋樑,你看旁邊樑柱,還保留當時被火紋身的痕跡。
原本的模樣舊型冰箱,以前的櫥仔偉士牌還有柑仔店,一旁復刻版通通有,馬蹄式建築是日本人留下來的,還能看到當時留下的豬肉攤排水管道,一旁公廁也象徵市場的現代化過程,接手的團隊以文化基地做保存重新出發。
新富町文化市場總監洪宜玲:「因為這個建築物,已經快90歲了,所以我們也會擔心說,對它的結構有產生一些,比較不好的影響,最主要的挑戰,是如何保有這個空間的,舊的這樣的文化價值。」

1935開始成為台灣人日本人的市場,從熱絡的生活場域攤商競爭,市場沒落到成為文化資產市定古蹟,2017年以新富町文化市場重新出發,來到這還有阿嬤的製冰室,舊地標產生新話題,透過展覽導覽跟攤商互動,實務食材延續老滋味,文青風的傳統市場華麗轉身,成了永續商機不怕沒人要來。
 

 


標題:文青風隱身傳統市場! 日治「新富町」成打卡點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爲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爲,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ad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