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一度譁然…擋不了川普「亂入」台積電 投資人該警覺什麼?

台積電示意圖。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日再度針對半導體政策拋出震撼彈,傳出政府可能考慮入股(2330)。市場一度譁然,卻又很快因白宮否認而平息。這不是川普第一次引發股市大波動,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這波「美積電」風聲,引發市場對政治幹預企業主權的高度敏感,但產業顧問陳子昂提醒,川普的每一句話不見得是政策宣示,有時更像是投資布局。因為「川普是知名的投顧,一面放空台積電ADR,一面逼台積電就範」。

「美積電」不等於壞消息?

對於市場上「台積電變成美積電」的擔憂,投資達人股海老牛直言,對於這種政治消息引發的短期行情,比較不會拿來當作操作依據,畢竟消息面對短線影響有限,這類消息「來來去去,就算川普講了,最後也不一定是真的,我覺得這不是一個負面的訊號,對公司實際上來說,短線影響不會太多」。

他提到,英特爾先前也曾因川普放話可能入股而股價上漲,但「隔天就跌了9%」,說明消息面效應快速反轉,波動劇烈。「這幾年大家一定要習慣,這種震盪非常大的一個波動」,他強調,投資策略仍應回歸理性與長期觀察。

陳子昂則從川普行事邏輯出發,指出若真要強化美國半導體實力,應該會優先投資本土企業Intel,而非台灣公司。他認為,這類放話可能是施壓手段,也是川普「放空做多」的市場操作方式之一,目的在影響市場氣氛,而非真正想改變產業架構。

台積電利空不成立?關鍵仍在技術與本益比

儘管市場擔心美國入股會改變台積電治理結構或導致技術外流,股海老牛認為,短線並無明顯利空,關鍵還是觀察公司獲利是否持續。他表示,只要營運穩定,技術領先地位未變,就不需因政策風聲輕易轉向。

在實務操作上,他提出明確的減碼訊號,包含三個條件,首先是台積電的技術若不再領先,如與競爭對手差距縮小或出現技術外流,則構成第一個風險。其次是AI需求若出現趨緩,導致產業資本支出轉弱,將直接影響接單能見度與股價預期。第三則是估值偏高,若本益比拉升至24倍以上,且股價短線爆衝,則需適時調節持股。他直言,「如果來到23倍24倍,突然短時間又爆衝,我們就會特別擔心一點。」

除了基本面,股海老牛也觀察技術線作為輔助依據,「技術面如果跌破季線,我自己就會覺得要稍微小心一點」。他認為,目前仍屬多頭架構,若無重大利空,逢拉回可採分批布局。但若上述條件逐一浮現,就應思考獲利了結或減碼因應,避免高檔轉折來得措手不及。

陳子昂則補充,台積電今年每股獲利約58元,明年上看68至70元,在目前市場願意給予20倍本益比的情況下,「明年股價至少1,200、1,300,甚至現在不排除1,400」。他也強調,台積電產能已滿至2026年,加上美國成本高、漲價合理,整體毛利率仍可維持在55%以上,投資價值仍具支撐。

投資人可關注供應鏈結構變化

針對美國將啟動的232關稅,陳子昂指出,從出口數據來看,「台灣的晶片出口美國,過去五年都只有2%,可是去年到了4.5%,台灣的晶片60%主要是出口中國,最近降到52%。」他強調,從整體數據來看,美國市場佔比仍低,關稅對台灣半導體整體影響有限,但個別企業仍須因應市場壓力與政策變動。

但他也提醒,從台積電個體來看,美國客戶卻佔其營收超過七成,因此公司仍必須密切因應美方政策牽動。他分析,這些先進製程在台灣做是最有效率的,可是因為他一定要訂單,所以必須要符合美國的政策需求,那就會面臨很多外在壓力。

他認為,真正需要警覺的,不是關稅數字本身,而是背後反映的供應鏈結構分化。「網通產品的毛利都知道嘛,叫做毛三道四,那怎麼可能移到美國?」他直言,不同產品線的移轉能力差異極大。高毛利、高技術含量的AI伺服器與晶圓代工或可外移,但毛利較低的終端設備與傳統電子產品,則難以跟進,美國製造的經濟效益也將面臨挑戰。

因此,他提醒投資人,真正需要關注的,是三到五年內全球供應鏈的地理重組與產業結構變化。這不僅關乎單一公司的政策因應,也將深刻影響整體半導體板塊的成本結構與競爭態勢。


標題:市場一度譁然…擋不了川普「亂入」台積電 投資人該警覺什麼?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