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晚,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战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战爭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正義必勝》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精良的編排、動情的演繹、創新的視覺,贏得無數稱贊。其中,服裝設計也是承載作品表達、營造視覺奇觀的重要一環。9月4日晚,南都N視頻記者連线採訪了《正義必勝》服裝總設計陽東霖。他談道,希望以藝術爲載體,傳遞80後創作者對革命歷史的感受和理解,成爲年輕人接續傳承這段民族記憶的橋梁。
陽東霖與兩位總導演周莉亞、韓真。受訪者供圖
敬畏歷史,緊跟時代
陽東霖與《正義必勝》總導演周莉亞、韓真是多年的合作夥伴。身爲80後的他,自2006年從北京舞蹈學院戲劇服裝設計專業畢業以來,已經參與了幾十部精品舞劇、歌劇、音樂劇的服裝設計,包括周莉亞、韓真聯袂執導的《沙灣往事》《杜甫》《永不消逝的電波》《只此青綠》《詠春》等。
“每一次合作,我都能感受到她們對藝術的較真,但我覺得,正因爲有這樣的較真,才能夠有所突破。”陽東霖告訴南都記者,接到此次重大文藝演出任務之後,周莉亞、韓真幾乎推掉了其他所有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晚會創作中,“在當下的市場環境裏,這是很難得的創作態度。”
前期,主創團隊用大量的精力進行了歷史考據。陽東霖牽頭組成的服裝設計團隊,前往多個博物館、紀念館,查閱相關書籍、文獻,以及抗战時期的影像、檔案。“我們覺得一定要對歷史抱有敬畏心,絕不能出現時代錯位的硬傷。”
在准確刻畫史實的基礎上,這支以80後爲主導的創作團隊,還追求“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創新表達。
陽東霖說:“記得總導演提過,這些革命歷史故事,我們不光是講給先烈聽,講給經歷過战爭的英雄們聽,也要講給年輕人聽。主旋律的創作也需要緊跟時代的腳步,不能給大家留下因循守舊的印象。”
此番創作中,主創人員不僅在思考如何還原歷史,更多的是思考如何表達歷史,用藝術來完成歷史與當下的精神連接。“我們特別想通過我們這一代人對這段歷史的感受和理解,創新藝術表達,讓歷史呈現出不一樣的風貌。”
展開全文
最終面世的文藝晚會,既不是傳統的歌劇、舞劇、話劇,也並非劇場中能看到的音樂劇,而是多種藝術門類的糅合、自洽。既有數百人共同演繹的宏大場面,又有對於人物形象、情感和心理的細膩刻畫,贏得了各界觀衆的贊譽。
大膽用色,創新材質
陽東霖告訴南都記者,《正義必勝》中的服裝,雖然不像《杜甫》《只此青綠》等舞劇那樣,有着誇張甚至抽象的藝術表達,但依然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符號化提煉與大膽創新,追求典型性、概括性和視覺衝擊力。
比如,在講述“劉老莊連”的情境戲劇《永遠的番號》中,600名战士組成了“中華大地”。侵略者的炮火將大地炸得千瘡百孔,卻阻擋不了它以頑強的生命力一次次愈合。這段表演中,特制服裝配合多媒體投影,成爲舞台上的流動布景。
陽東霖談道:“如何營造出‘大地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挑战。我們選用了類似於牛皮紙張的巨型披風。第一,它很輕;第二,它具有土地般質樸的顏色;第三,它很節約成本,不會造成過多浪費。”
在廣受好評的舞蹈《殤》中,飾演南京城老百姓的群舞演員穿着最具年代特徵的服裝式樣,卻沒有做成司空見慣的棉麻布衫,而是用堅硬的塊狀切面,塑造出類似巖石、雕塑的立體結構,在舞台燈光照射下顯現出冷峻的光感。色調方面,還大膽選用了黑色。
“其實前期討論的時候,我是比較擔心的,大面積的黑衣服,在這個紀念勝利的舞台上是否適合?會不會被萬人大禮堂的舞美空間所淹沒?但兩位導演說,‘咱們先試一下’。”於是,陽東霖制作了多版樣衣,反復拿到舞台上調整、細化,在此過程中想到了添加灰白色顏料。舞蹈演員身上的痕跡,是他們一筆一筆畫上去的。“直到某個瞬間,你會覺得這群人在舞台上矗立着,就像雕塑活過來了。”
陽東霖介紹,用類似雕塑的服飾來塑造人民群像,這個靈感並不是憑空降臨。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採風時,館內的雕塑群曾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殤》這個段落,對應着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但我們不想只是渲染苦難,更多地是想傳達人民群衆在苦難中堅韌不拔、奮起抗爭的精神。”
採寫:南都N視頻記者 侯婧婧
標題:服裝總設計解讀九三文藝晚會:用藝術完成歷史與當下的連接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