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表演 演員易烊千璽終得迴響

封面新聞記者 邊雪

憑藉《小小的我》中腦癱患者劉春和這一角色,24歲的易烊千璽捧起第3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盃,成為年輕的金雞獎最佳男主角。

敬畏表演 演員易烊千璽終得迴響 -

易烊千璽。

從12歲出道至今,整整十二年,易烊千璽走過了一條從偶像到演員的蛻變之路。從《少年的你》中的街頭混混小北到《送你一朵小紅花》里演繹患病少年,從《奇蹟·笨小孩》中的創業者到在《小小的我》中飾演腦癱患者劉春和,在四次提名金雞獎後終獲最佳男主角,易烊千璽用時間證明,只有敬畏角色,才能贏得角色的尊重。

“我先謝謝我的劇組主創們,我以前採訪說過,我們是家庭式的劇組,我們一次次跨過了很多的難關。他們對我的保護,我們一起的奮鬥,一起塑造出了春和這樣的形象。”在發表獲獎感言時,易烊千璽沒有提及身為偶像組合一員時創下的輝煌,而是清醒地認識到“我很榮幸能夠接觸到演員這個行業,未來道阻且長,我希望能夠通過我自己的努力和作品,贏得觀眾發自內心的尊重。”

在《小小的我》中,易烊千璽演繹一位腦癱患者劉春和,面臨的挑戰非同尋常:表演的難度在於分寸的精準把握,是從“像”到“是”的艱難跨越:表演過火則略顯浮誇,不足則顯得虛假,遲疑則無法建立信任。

在電影開篇,一個趔趄走路的鏡頭,一張樸素扭曲的臉,讓觀眾確信這就是腦癱患者劉春和,並發出“沒想到這是易烊千璽”的感嘆。對此易烊千璽坦言,從“地獄難度”出來之後再回過頭去看,“感嘆我當時是怎麼有那個自信願意往裡沖的,幾乎每天都會有懷疑自己、反問自己、推翻慣性的時刻。”

從此,他的每一個表情、每一次吞咽、每一步行走,都模仿着腦癱患者的生命狀態。在回憶這段經歷時,易烊千璽也表示這是自己盼着殺青比較急的一部戲。“因為實在是有點太累了,那段時間身體上的負擔有點太難熬了,看起來他們是鬆鬆的,他們是日常隨意狀態,但實際上要去演他們,不能只去順着勁走,那個力是對抗的。那段時間身體的負擔會比較大,每天需要收個工去做復健,筋膜的放鬆。”

日本導演岩井俊二曾這樣評價易烊千璽在《小小的我》中的表演:“能演繹到那種程度,真是演員的無上榮光。”而榮光的背後,是演員對職業的敬畏。

年輕演員要票房、有熱搜、有商業價值,是最容易的階段。

但易烊千璽卻在最順的一條路旁,選擇走更陡的那條:去演一個體量小、表演難度高、角色不討喜,關注社會邊緣人群,甚至可能被誤解的角色。

有人說這是“逆勢而行”,但從他的訪談里可以看出,他的動力始終是角色本身。他說過:“我不急着證明什麼,我希望能被角色帶着往前走。”需要的不僅是勇氣,更是對表演藝術的純粹追求。

在《小小的我》中,你很難分辨這是易烊千璽,還是劉春和。鏡頭裡似乎都是腦癱患者劉春和的日常,但若走進劉春和的內心,似乎也能窺見易烊千璽的影子——一個曾被忽略、被漠視,被社會期望、熒光燈和孤獨圍繞的人。

不挑選容易的角色,只挑選值得的角色。與其說易烊千璽是在賭“這類角色能不能得獎”,不如說他是堅持一個更緩慢的節奏:不讓自己只停留在被看見,而是試着去看見別人。

回看易烊千璽的演藝之路,他從來不將容易表演放在首選。《少年的你》中的小北,讓觀眾看到了一個演員的誕生;《長津湖》的伍萬里,證明了他能扛能打的實力。

《奇蹟·笨小孩》中的景浩和《滿江紅》中的孫均,則分別拓展了他的表演維度。而《小小的我》中的劉春和,扭曲的肢體、不受控的晃動、抽噎的語調、眼角的淚光……他完成了磨鍊演技從量到質的飛躍。

在這個追逐流量與熱度的時代,易烊千璽的選擇無疑為行業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回歸表演本身,尊重每一個角色。而他也成功地證明了,只有將角色視為獨立的生命個體,而非自我的延伸,才能真正打動觀眾。

有人說演員要經歷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從《少年的你》到《小小的我》,易烊千璽完成了“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表演三重境界。小北,是他第一次看見“另一個自己”;伍萬里,讓他開始理解“時代里的個體”;劉春和,讓他摸到“生命的重量”。一路走來,易烊千璽都在按照演員的方式自我打磨,而非在明星的光環下故步自封。

在金雞獎的領獎台上,易烊千璽特別推薦了他主演的新作《狂野時代》,在片中他一人分飾五角,嘗試更多的表演方式。讓每個角色都離易烊千璽本人更遠一點,或許於他而言,表演並非自我擴張,而是自我的不斷消失。

演藝圈常被貼上浮躁的標籤,但總有敬畏表演且認真對待每一個鏡頭的演員。這位尚未滿25歲的最佳男主角,用自己的選擇告訴我們:表演不是一條容易的路,但如果你尊重角色,角色會替你發聲,深耕不輟、敬畏角色,總有一天會被看見。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