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永豐小店串起工藝、社福與文化 描繪土地與人的新想像

廣興紙寮第二代老闆娘吳淑麗,與第三代黃琪母女檔。攝影/Kris Kang

基金會第3屆「小店永豐計畫」於去年10月開始徵件,經歷書面審查、評審會議與實地訪查,最終評選出10間為土地與人帶來正向改變的在地小店。永豐基金會將提供資金與專業諮詢,幫助小店成為轉動社區的關鍵支點。

南投/廣興紙寮 讓造紙廠變藝術基地

走進廣興紙寮,高聳百年竹柏承載的從不只是關於一個家族的故事,還有土地與工藝交織下,刻在紙上深淺不一的紋理。回溯過往,南投埔裏從全盛時期50多間手工紙廠的盛況,到如今僅存3間;紙張之於數位時代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然而,手工紙該如何轉型才能在當代社會找到新的立足之地?為《種紙纖維 Fiber Seed 》特展操刀的3+2設計推薦廣興紙寮報名「小店永豐計畫」,讓深諳造紙卻對行銷一知半解的第二代老闆娘吳淑麗與第三代黃琪的母女檔,有了借力使力的契機。

1965年,出生埔裏的黃耀東創立了「廣興製紙加工所」投身埔裏手工造紙,並於1973年正式更名為廣興紙寮,在歷經90年代產業蓬勃發展,手工宣紙攀上外銷巔峰後,由第二代黃煥彰接手時,卻因時代變化、產業衰退外移,為了生存,1995年黃煥彰決定轉型成觀光工廠維持紙廠營運,同時也攜手藝術家、書畫家打造客製化專屬紙張與博物館修復用紙,延續手工紙的文化價值。

這次參與「小店永豐計畫」,黃琪表示,「我們提出『手工紙的孵化基地』」,預計邀請國內外纖維藝術、多媒材藝術家與設計師到埔裏駐點,此基地將提供住宿空間與可創作的工作室,此外,也將邀請設計師深入工廠、走讀埔裏,不只了解手工紙的製程,也實際接觸在地材料像是農業廢棄物或回收資源轉化成特殊紙的歷程,也會另行策畫一日工作坊行程。

黃琪同時也補充,「提案過程對我來說最大的回饋,也就是重新回過頭過去看爸爸媽媽之前累積了什麼東西,我覺得小店永豐計畫的加入也是一個加速器的概念,讓這樣的計畫、這樣的場域、這樣的工藝可以持續發展。」

善慧恩培力中心團隊,致力協助、關懷15~24歲的逆境青少年。攝影/王星鑑
善慧恩培力中心團隊,致力協助、關懷15~24歲的逆境青少年。攝影/王星鑑

高雄/啡嚐不可青年 要當逆境少年的靠山

在熱氣瀰漫的咖啡機前,曾獲WCC世界盃拉花大賽台灣選拔賽冠軍的陳修醫,正在專心示範咖啡拉花。這裡是「啡嚐不可青年咖啡」,位於高雄捷運凹子底站附近的小巷內,這裡沒有過多華麗的裝潢,有種在別人家中喝咖啡的悠閒感。事實上,啡嚐不可青年咖啡的確是許多逆境青少年們的家。

陳修醫回憶起自己在12歲時初到飛夢林家園,當時因複雜的家庭因素,對人生毫無期望,但進入家園之後,他的心中逐漸出現「可以靠自己的雙手做出一點不同的事情」。如今,陳修醫正持續在咖啡與人生的道路上,穩穩踏出每一步。

「我們要當孩子們的靠山!」善慧恩社會慈善基金會執行長羅汶欣,本身投入社福工作多年,她表示,許多邁入青春期的孩子,因為家庭環境或先天教育資源匱乏,加上人際關係受挫、環境利誘等因素影響,容易誤入歧途,善慧恩培力中心正是為了協助這些15到24歲的逆境青少年而創。

她也感謝永豐基金會的支持,「永豐小店對我們的專業非常尊重,也給予我們非常多的建議。對我們來講永豐小店並不只是一個資助者,而是與我們同行夥伴的一個角色,可以讓我們不孤單地走得更遠。」

繪本作家李瑾倫,同時也身兼無尾香蕉動物學校校長。攝影/Kris Kang
繪本作家李瑾倫,同時也身兼無尾香蕉動物學校校長。攝影/Kris Kang

高雄/無尾香蕉學校 為毛孩們找到好人家

「這是一個能夠在城市裡面溫暖發光的發光體,讓愛動物、不愛動物的人,都可以很自然地流進這個街角,然後可以帶他們到更遠的地方。」穿著靛藍連身裙、胸口別著貓咪徽章的李瑾倫,輕聲分享自己創辦「無尾香蕉動物學校」的初衷。

身為獲獎無數的繪本作家,李瑾倫從小家中就充滿著父親飼養的狗、天竺鼠、鸚鵡等寵物。但李瑾倫坦言,「直到27歲養了自己的第一隻狗Gibi之後,才發現自己真的很愛動物」。

無尾香蕉動物學校的組成有點奇妙。一樓為寵物友善的「離好咖啡」,環境很舒服,還有一半空間設為狗房教室。二樓則設有多功能教室與貓房教室,目前住著黑貓「黑曜」與玳瑁貓「金太陽」,另外還有多隻狗。整體結合文創、咖啡、動物教育與認養服務。不同於傳統模式,學校創新推出「先認識再認養」的概念,這套漸進式認養流程讓認養步驟能夠循序漸進,並且從「人」作為起點,有效降低棄養率。

李瑾倫說,「我們很希望自己能夠在這裡是一個動物友善的樞紐,我們去了解這個區域裡面有多少是對動物友善的店家,然後藉由拜訪跟溝通,去把這些店家都串聯起來」;此外,永豐小店團隊的熱情也讓人印象深刻,「我覺得好像是一個可以一起往前、是一個很棒的陪跑員,所以店家就可以比較安心的可以往前跑。」

在三魚直賣所內講解午魚一夜幹的製作方式。攝影/Kris Kang
在三魚直賣所內講解午魚一夜幹的製作方式。攝影/Kris Kang

屏東/三魚直賣所 枋寮青農漁村策展場

天還沒亮,枋寮的天空還是灰的。這時候,養殖戶們早已摸黑出門,展開一天的工作。三魚直賣所的創辦人陳右穎,熟練地在各個魚塭間穿梭,枋寮沿海的養殖池裡,養著三種主要魚種:午仔魚、龍膽石斑、龍虎斑。

陳右穎身為在地青農,也是創業者,他白天處理魚塭事務,下午轉身又成了店舖老闆,推廣枋寮的農漁產品。他所經營的「三魚直賣所」靠近枋寮車站,是一間別有用心的小店:「這間店想做的其實是媒合,讓更多人看到在地青農與漁民的努力。」他說。

三魚直賣所更像是漁村的策展場,除了冷鏈處理技術的導入,也實驗將魚鱗開發成保養品、魚骨磨粉做成日曬麵,甚至結合社區與學校,共同建立「樂漁、慢漁、食漁」的教育體驗。他們透過教育、設計與體驗,把養殖魚帶入都市、學校與日常市場,從源頭重建對「國產魚」的信任。

陳右穎其實已經連續三年報名「小店永豐計畫」,前兩屆都未能獲選,他說最大的感受就是:「永豐基金會就跟你玩真的,它就是希望你去認真思考你要什麼?」,「而這幾年努力下來之後,我覺得很多東西都已經到達一個定位,我們想說透過這樣子,讓更多台灣人可以去認識這一條魚跟喫這一條魚。」

回到妻子的家鄉都蘭,阿詮以「出力釀」開啟一段追尋傳統製麴文化的旅程。攝影/Kris Kang
回到妻子的家鄉都蘭,阿詮以「出力釀」開啟一段追尋傳統製麴文化的旅程。攝影/Kris Kang

台東/出力釀 啜飲都蘭部落風土情

身為都蘭女婿的許震詮(阿詮)看著部落長輩們釀製糯米酒,卻少了昔日以藥草製麴的傳統工法,心中湧起一個念頭—他要找回這份逐漸消逝的文化記憶。毅然決定舉家遷回都蘭,從騎著機車在山野間尋覓藥草、復育麴菌開始,到成立台灣第一間原住民酒廠「出力釀」,這不只是一段創業過程,更是一場對根源的追尋。

「酒麴,是原住民的釀酒靈魂。」在阿美族的傳統文化裡,祭典時女性族人們會拿出自製藥草酒麴所釀製的糯米酒獻祭,不過隨著文化的斷層與酒麴植物取得不易,藥草製麴的傳統文化逐漸消失。阿詮回到都蘭後與釀酒師,也是自己的岳母陳艷庭(Usay)幾乎每天都騎著機車四處拜訪部落耆老、在都蘭山間找尋藥草,最後整合山澤蘭、過山香、雞母珠、山素英、艾草、艾納香、大葉田香草、菊花及紅骨九層塔9種藥草,並以這些藥草為製麴原料,訂下屬於都蘭的地酒風味。

「用自己部落的原料,生產自己的酒。」阿詮說,我們這次參與小店永豐的計畫是「mipaliw 共享酒廠」,「在阿美族語中,『mipaliw米八六』有互助換工之意,我們希望打造一個『mipaliw米八六共享酒廠』,讓來自各個部落的釀酒師們都可以在這裡釀製合法販售的原住民風味酒,不僅讓更多人能夠品嘗到,也讓釀酒傳統技藝能夠傳承」。

阿詮正籌備「部落釀酒師培力計畫」,嘗試將釀酒文化的傳承轉換成知識體系的建構,將過去出力釀所蒐集到的釀酒知識、傳統工具、酒麴製作技術,結合部落釀酒師們的技藝,培力出新一代的年輕釀酒師。

小店永豐計畫主視覺。圖/永豐提供
小店永豐計畫主視覺。圖/永豐提供

第3屆小店永豐計畫  發表會 X 故事展 X 市集

故事展時間:2025/10/3 (五)~10/4(六) 11:00~20:00、10/5(日)11:00~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中4A館

市集時間:2025/10/4(六) 11:00~20:00、10/5(日)11:00~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中4A館

聯合報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標題:看永豐小店串起工藝、社福與文化 描繪土地與人的新想像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