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市公館圓環走入歷史,但全台各地仍存有不少圓環,存廢再掀討論,專家認為,台灣圓環車流量高,很難透過圓環降低事故,圓環規畫不合時宜,歐洲許多國家都已經在推動「現代圓環」或「渦輪圓環」,提高效率,降低事故。
台大土木工程系交通組退休教授張學孔認為,圓環分兩大類功能,一類是偏向景觀古蹟保留等公共空間,如紐約的哥倫布大圓環,中間是公園,從環境景觀文化古蹟去融入當地交通需求。另一種就是交通圓環,從安全、車流效率等角度評估,但車流量要小於一定比例,才可以增加車流效率,更提升安全。
張學孔認為,美國有學者研究,「當車流多到一定程序,當每車道車流量超過600輛次以上,利用圓環的停等時間、擁擠時間,也會急劇上升」,這也是台灣圓環的困境。
他提到,車流量少的路口,當然用圓環可以減少停等、增加效率、提升安全。很多學者都有研究,一個號誌化路口,若用圓環設計,將可減少90%的死亡車禍、75%的受傷車禍,但台灣許多圓環車流高,得加號誌、設施,才能提高效率、安全。
「圓環規畫不合時宜。」標線改造台灣路主編劉冠頡則認為,現在歐洲許多國家都已經在推動「現代圓環」或「渦輪圓環」,其中現代圓環是強調車向分流,會有不同的箭頭指示不同車道的轉向行為;渦輪圓環則是把圓環動線變成螺旋,把車流自然甩出圓環,就可以提高效率,降低事故。
劉也說,圓環進環與出環車道數應該要一致,且解方不難,只要用十字路口方式設計就好,但例如仁愛、景福門等舊式圓環,都是圓環裡一個系統,圓環外又是另一個系統,沒有將兩系統扣在一起,才會發生事故。
長期研究圓環專家「松山查爾斯」許晟松說,許多圓環刻意規畫「內環行駛汽車,外環機車」,就會發生非常多衝突點,機車直行,右轉的汽車在機車左邊,就會遇到右轉側撞;國外圓環不會有車種分流,就不需要額外浪費道路空間放一個機車道,排擠到人行空間。


原文轉載來自:源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