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造成北極融冰,估計2030年可望實現全年航行。(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張佩芬/綜合報導
本月10日將有一艘自寧波洲山港開航的貨櫃船「伊斯坦布爾橋」輪,經北極航道駛抵英國的佛列斯多港,大陸方面宣稱可讓中國與歐洲間減少22天航程,減少碳排約50%,雖然目前因為天候問題,估計僅7-10月適合航行,但因估計隨著全球暖化,2030年可望實現全年航行,除了中國積極推動,美國總統川普也公開喊話要拿下航道必經地格陵蘭。
大陸方面表示該航線開通不僅為寧波舟山港成功拓展至北極航道,補齊其全球航線網路「最後一塊拼圖」,還為中國企業應對全球貿易的不確定性、拓展國際物流新通道提供了有力支撐,也是「一帶一路」倡議下「冰上絲綢之路」建設重要實踐成果。
中歐北極快航的單程運輸僅需18天,相較於傳統的通過蘇伊士運河或好望角,最多縮短22天航程,減少約50%碳排放。這條航線是繼「嘉華寧波號」於2024年從寧波舟山港啟航至德國威廉港歷時26天後,再創中歐快航時效新紀錄,被視為中國高端製造、跨境電商、新能源等產業在國際物流領域的重要發展。
不過貨櫃船的評估報告指出,北極航道僅在夏季,約7–10月具備營運可行性,10月後氣候條件惡化,航行風險顯著升高,且需依賴破冰船等措施,不僅增加成本,也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目前北極航道的基礎設施尚不成熟,包括航行導航、搜救能量、加油補給與通信系統,均不足以支撐大規模、全年性營運。再者,隨著北極地區加速暖化,該航道的開發可能加劇冰層消融,並因航運活動帶來二氧化碳與黑碳排放,對當地生態系統產生負面衝擊。
國際海事組織(IMO)等相關機構已對北極水域航行船舶提出明確要求,包括船舶設計與結構強化、必須提交營運航線與搜救/污染應變計畫,以及針對排放的限制措施。同時,北極航路涉及多國利益,尤其涵蓋俄羅斯、歐盟、中國及挪威等,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亦增加了海運業者的營運風險。
另有部分託運人基於永續發展與生態保護考量,已明確要求合作的航運公司避免使用北極航線,進一步限制了該航道的商業吸引力。
早在2020年,包括地中海航運、達飛航運、赫伯羅德與長榮海運、Kuehne + Nagel等八家著名海運與物流業者簽署海洋保護協會的北極航運承諾,承諾出於對環境的考慮,放棄通過北海航線(NSR)運輸貨物。Asos、H&M和Nike等零售商,也簽署了該承諾。
相關研究指出,如果在北極航道船舶擱淺或漏油,難以獲得貨物回收或清理服務,因此通過北極航線運送貨物的運送人仍然存在重大危險。海洋保護協會指出,如果發生事故、擱淺或漏油,對敏感生態系統的影響可能是巨大的,並可能對社區的生存方式造成永久性傷害。
相關研究顯示,北極的浮冰可能在2030至2050年間完全消失,估計在2030年左右,具備穿越1.3公尺冰層的冰級貨輪將可暢行於北極航道,俄羅斯則努力讓北極航道在2025年全年航行。
標題:北極航道讓中歐縮短22天航程 目前僅夏天適合且有環保與救難疑慮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