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10月,當雷軍的個人微博已經停更近十八天,當小米汽車內部對“IP解綁”或“替代發言人”的風險預案仍舊缺席時,圍繞小米SU7的輿論風暴已經完成了從質疑到定性的全過程。
在最近的九十天內,小米汽車負面輿情佔比高達96%,NSR(淨情感值)跌至-96%。這不僅創下了國產新能源品牌年度最差紀錄,更宣告了一件事:在商業世界戰無不勝的雷軍,正在汽車行業遭遇劇烈的“信任擊穿”。
從2024年底“交付量破十萬,衝擊二十萬輛”的豪情萬丈,到2025年9月共兩次召回11.7萬輛SU7,被用戶斥為“喪事喜辦”的狼狽,中間只隔了不到一年時間。這短短一年,幾乎濃縮了互聯網思維與傳統工業現實碰撞的全部劇情。
為什麼在手機及其他領域戰無不勝的雷軍,在汽車領域有點狼狽?
我想答案並非出自公關或營銷部門的失誤,而是源自更深層的思維慣性:手機造車的思維方式,正在汽車行業遭遇滑鐵盧。雷軍-小米汽車給所有跨界者揭示了用“手機思維”打造“汽車品牌”的三個致命陷阱。
陷阱一——“三年必成”:過度承諾
在手機領域,小米的起家哲學是“承諾越大,流量越大”,這毋庸置疑是非常成功的。
“為發燒而生”、“價格厚道,感動人心”、“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這些口號不僅是營銷詞彙,更是對用戶情緒的精準捕捉。在手機這個產品上,這種豪情是管用的:如果產品出了一點小問題,用戶大不了是體驗不佳;如果失望了,可以退貨,可以換個品牌。風險是有限的,代價是可控的。這種哲學鼓勵激進的創新和快速的試錯。
然而,雷軍在跨界進入汽車賽道時,不僅延續了這套哲學,還將其推向了工業領域的極限:
2021年3月,當他宣布投入“人生所有積蓄”和“最後一戰”來造車時,那種孤注一擲的豪情達到了頂峰。隨後便是那句經典的“三年必成”和SU7發布會上“五年進入世界前五”的雄心。
這在汽車行業意味著什麼?
汽車研發是一個漫長、保守且充滿敬畏的過程,通常需要五到七年的時間,來確保從設計、碰撞測試、供應鏈磨合到品控體系的萬無一失。因為汽車一旦上路,它不再是一個可以隨時重啟的工具,它是生命的載體。
雷軍試圖用手機行業“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巔峰”的速度,去對抗汽車工業“五年磨一劍,七年求穩妥”的規律。當這種速度被冠以創始人“最後一戰”的承諾時,它在流量上是成功的,但在工業層面,卻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當2025年4月2日,SU7發生致死事故後,所有曾經的豪言壯語,都在輿論的放大鏡下迅速變質。
·“三年必成”不再是效率的象徵,而是被解讀為“為了趕時間而三年趕工”的鐵證。
·“五年進入世界前五”不再是雄心,而是被諷刺為“不切實際的吹牛”,掩蓋了產品在基礎安全上的倉促。
公眾的質疑不再是“你手機為什麼卡頓”,而是“你為什麼敢用三年時間,幹別人七年才敢做的事情?”所有的流量,都在此刻迅速反噬,轉化為對產品安全和質量的深刻懷疑。
在手機行業,承諾越大,對用戶夢想的鼓舞越大;但在汽車行業,承諾越大,對工業底線和安全標準的挑戰越大。這種對產品屬性的誤判,讓小米所有的流量和光環,在一次次安全事故面前,加速了信任的崩塌。
陷阱二——“車主不是粉絲”:粉絲經濟的問題
小米之所以能穿越多個生命週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獨特的粉絲文化:通過“和米粉做朋友”,建立起一個高容忍度的用戶社群。這套邏輯在手機行業運作得爐火純青:產品有小瑕疵?粉絲會“理解”這是為了“性價比”和“快速迭代”所付出的代價。
然而,當小米試圖將這種“粉絲經濟”搬到汽車上時,它立刻產生了致命錯位。
汽車用戶購買的本質是什麼?
是安全、是可靠、是長期的陪伴、是資產的保值;
車主的核心訴求,是零容忍,而不是“情懷”或“理解;
當小米試圖用粉絲經濟去賣車時,這種錯位就暴露無遺:
·發布會的錯位:小米將發布會搞得像一場科技演唱會,雷軍個人光環達到頂峰。這在米粉眼裡是“親近感”,但在傳統車主眼裡,卻是“不務正業”和“過度娛樂化”。他們關心的是底盤技術、電池安全和車身剛性,而不是創始人的T卹。
·情感綁定的失效:手機出問題,可以一句“我們還在努力”,獲得粉絲的諒解。但當汽車出事,車主立即會剝離掉“米粉”身份,只剩下“消費者”的身份。他們會直接質問:“我是花了二十多萬買車的消費者。出了事故,這不是說’理解’就行的,這是對生命的漠視。”在安全與生命面前,情懷一文不值。
這種身份錯位在2025年9月19日的召回事件中達到高潮。
小米召回11.7萬輛SU7,但處理方式卻是用OTA升級代替物理返廠。這套“快速迭代、軟件修復”的手機思維,在車主看來是傲慢和兒戲。他們認為:這麼嚴重的安全隱患,居然試圖用遠程升級來敷衍?這是將人命當成了可以遠程修復的手機程序,是對車主的二次傷害。
“喪事喜辦”的指責聲浪,正是車主們的的憤怒回應。
手機用戶和汽車車主,在本質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物種。前者可以容忍瑕疵,後者要求完美的安全。一旦試圖用粉絲經濟的高容忍度去應對汽車工業的零容忍時,品牌的信任基礎將會崩塌。
陷阱三——“創始人IP的雙刃劍”:危機失語
在手機時代,雷軍的個人IP是小米最大的資產:代表了效率、親民和理想主義,是免費且高效的流量入口。然而,在汽車的危機時刻,這個IP卻迅速轉化為品牌巨大的負債。
汽車致死事故,適用的是“48小時黃金窗口”原則。在生死面前,公眾需要一個明確、快速、有溫度的態度。
對比同行的做法:特斯拉的馬斯克,儘管言論爭議,但在事故發生後,通常會迅速發推,公開數據,明確態度;蔚來的李斌在ES8測試車墜樓事件中,也第一時間到場,表現出極高的透明度和人情味。他們的態度,即便不能挽回事故,也能挽回公眾的信任。
然而,2025年4月2日SU7致死事故後,雷軍的做法是:漫長的沉默,隨後是長達十八天的微博停更。 2025年10月13日成都SU7 Ultra再出死亡事故,雷軍當天卻轉新車廣告“陽光下更好看”,對事故置若罔聞,有選擇的視而不見。
這種沉默,是典型的“手機公關思維”在作祟:先觀望輿論,等危機公關團隊拿出完美的策略再發聲。但在汽車事故面前,這種等待被公眾迅速解讀為:冷血、逃避、缺乏對生命的尊重。
小米內部缺乏“IP解綁”和“替代發言人”的風險預案,這暴露:他們從未預設過創始人IP會成為靶子。在手機行業,道歉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但在汽車行業,道歉和沈默都無法解決問題,只有產品說話,數據透明,責任清晰,才是唯一的解藥。
最終,當官媒《錢江晚報》發出“別把合理批評當黑公關”的直接嗆聲時,它實際上是給小米定下了調子:小米在用公關、流量和創始人光環,試圖轉移公眾對產品本身的質疑。
在生死面前,創始人IP不僅不是保護傘,反而成為一個巨大的聚光燈,放大了每一次決策的遲疑和冷漠。手機出問題,可以等等看;汽車出事故,每一分鐘的沉默都是罪證。
結語、工業的回歸與流量的終結
這三個陷阱——過度承諾、粉絲錯位、危機失語——層層疊加,將小米汽車的輿論聲量拖入了96%負面的泥潭。手機是工具,可以“為發燒而生”,可以“邊用邊改”;但汽車是生命的載體,它只接受零缺陷和慢工出細活。
雷軍試圖用三年時間,去對抗汽車工業五到七年的研發週期,這本身就是在挑戰一個行業的基本規律。這種挑戰依賴於兩個核心資產:流量和創始人的個人信用。
如今,流量反噬了產品,創始人IP正在從資產變成負債。新能源汽車行業必須完成價值的回歸,當技術逐漸成熟、市場回歸理性,消費者將不再為任何一位企業家的個人魅力買單。他們終將會收回對“情懷”的關注,只看安全、可靠、和品質。
我相信,流量造車的時代正在終結!在這個重資產的工業賽道上,所有浪漫的想像和跨界的經驗,都必須在工業的零容忍面前低頭。
畢竟,任何人都無法用手機思維的輕盈,去挑戰汽車工業的沉重。小米汽車的代價,只能由小米品牌和雷軍個人聲譽來承擔。期待未來小米汽車和整個中國汽車工業能夠不負時代,真正領先!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