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大了?官媒發文銳評鄭智化機場事件,言辭犀利,句句直戳他心窩

最近,“歌手鄭智化怒懟深圳機場”的消息傳開後,鬧得越來越大。

原因是他認為深圳機場設計不合理,對殘疾人的尊嚴造成打擊,輪椅推不進飛機。

甚至賣慘說自己是“連滾帶爬”上了飛機。

身為殘疾歌手,這樣為底層弱者發聲的內容,按理說會得到大部分人的同情。

就在全網發文力挺鄭智化,批評深圳機場,言辭犀利到“句句戳心”後。

監控的曝光,使得劇情驟然反轉。

官媒發文銳評鄭智化機場事件,言辭犀利,句句直戳他心窩。

“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

拄著拐杖如何自力更生?鄭智化沒有放棄,反而用歌聲裡的堅韌來回應命運的不公。

這一曲《水手》將遇到困境,迎難而上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

1961年,鄭智化出生在台北,2歲那年不幸患上小兒麻痺,落下了終身殘疾。

成為歌手出道後,他在勵志賽道上一騎絕塵,用歌聲傳遞“殘缺身體與強大精神”的反差。

很快就收穫了大量粉絲,成了幾代人心中最滾燙的精神圖騰。

可誰也沒想到,一場深圳機場的登機風波,鄭智化的人設竟然轟然生變。

10月25日,鄭智化在互聯網上大發脾氣。

他批評深圳機場“沒人性”,第一點,他憤怒指出登機車與機艙門的距離竟然高達25公分,讓行動不便的他很難移動輪椅進入。

第二點,他批評了司機的“冷眼旁觀”,據他所述,自己是“連滾帶爬”上了飛機,可是司機看到卻很冷漠。

鄭智化連續發兩條動態,言辭激烈。

總之一句話,深圳機場沒有給殘疾人任何尊嚴。

果然,極具畫面感的描述瞬間點燃輿論怒火,不少人瞎起哄跟著痛罵深圳機場。

“如果讓殘疾人連滾帶爬進入飛機,也太過分了!”

在深圳機場觸犯眾怒後,立即發聲道歉,並稱立即整改,卻未能平息大眾怒火。

對此,鄭智化出面回應,表示不會追究,但是言談舉止中透著“上位者”的姿態,同時希望機場下一步會改進對殘疾人的服務與協助。

《新黃河》報導,一句話“鄭智化的尊嚴是我們的底線”點明要害,在站隊上明顯偏向鄭智化。

除此之外,很多媒體都爭相報導,希望通過鄭智化的吐槽,可以提昇機場方面的服務水平。

霎那間,網友們群情激憤,深圳機場似乎成了全民公敵。

深圳這所城市,在國內的綜合水平數一數二。

也是全國首個“智慧城市”國家級試點。

尤其是在公共服務領域,可以說是經濟實力、科技創新的“領跑者”。

有部分網友對鄭智化的發文有所懷疑,覺得他是“又當又立”。

鄭智化的情緒越來越激動,再次發表長文,抨擊國內大部分機場的通病,語氣依然很強硬,指責“人與人之間的同理心”沒了。

甚至表示,大陸機場的刁難和惡意,逼得他產生“引退”的想法。

最令人矚目的一點是,他提到“這些年我常在大陸演出,這不是偶發事件”。

看來,他對大陸機場的服務早有怨言。

這番補充非但未贏回同情,反而引發更強烈的質疑。

有網友尖銳發問:唱著“這點痛算什麼”的人,為何容不下正常安檢?

正當更多的媒體營銷號加入批判深圳機場的隊伍當中,曝光的3分鐘監控卻撕開了真相的裂縫。

那是一條鄭智化進飛機過程的監控視頻。

畫面很清晰,鄭智化乘坐的是航空公司提供的輪椅,4名工作人員全程攙扶協助。

整個過程平穩有序,有人幫他拿東西,有人幫他抬著無法行動的腳,這服務看上去並不任何不妥。

最重要的是,與他口中的“連滾帶爬”相差太大了。

至於鄭智化一直吐槽的遠機位,並不是不被允許,只是遠機位安排則因近機位資源飽和。

視頻一發,誰是誰非一目了然。

這明顯是“連扶帶抱”!

網友們紛紛開始細扒鄭智化的長文,文中提到大陸機場對殘疾人的“惡意刁難”。

有殘疾網友認為,這些地域性連帶攻擊不太成立。

他用他的親身體驗告訴大家,自己在從上海飛回北京的飛機上,受到了非常優質的服務,工作人員對著輪椅搬上搬下。

“我也是個殘疾人,飛機坐的次數也不少。我遇到的客服人員都很周到、禮貌,從沒遭遇安檢時間大大超過正常人現象。”

也有很多經常坐飛機的大佬,出面表示:機場服務這一塊,沒得挑!

現在整場風波基本反轉,輿論從同情鄭智化轉移到了心疼深圳機場這一邊。

鄭智化的長文中,最招笑的是:他恬不知恥的說去過全世界幾百個機場,“從沒”遇到過這種“刁難”。

網友終於擦乾眼睛,紛紛喊話他,讓他別再上躥下跳。

“明明有多位工作人員提供了攙扶服務,你沒有一聲感謝,竟然用連滾帶爬來噁心為你服務的工作人員。”

“一邊要不斷來大陸演出掙鈔票,一邊稍有不如意就大加指責、反复炒作。”

對於輿論的調轉,鄭智化也趕忙為自己的“連滾帶爬”而道歉,稱自己是一時氣憤的遣詞。

但是很多網友還是不能理解:

“曾經唱著擦乾淚不要怕的勇者,如今為何容不下20厘米的規範高差?”

這一靈魂拷問,成為官媒評論的共同焦點。

對此,浙江日報發布了一篇文章《到底誰在“連滾帶爬”? 》,講述了鄭智化怒噴深圳機場的全過程。

可讀到最後,文章並未止步於對個體的批判,而是將視線引向事件背後的社會議題。

指出了這個時代總是反轉再反轉,是因為容易被人帶節奏。

並用一句話作為全文的點睛之筆:

“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對常識的堅持,不然連滾帶爬的只剩自己了。”

世界上沒有最好的地方,見到問題改進問題,才是進步的常態。

而不是有了問題就往素質、管理制度上挑毛病。

或許多年後再回望,所有人會感謝這場風波:讓每一位公眾人物都做到不輕易帶節奏。

同時也反映了一個哲理,有爭議才有進步,只有允許爭議存在,才能離更好的社會更近一步。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