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做好最壞打算:一旦俄羅斯解體,這700萬土地絕不能拱手讓人

俄羅斯與中國之間,存在著一條超過4300公里長的邊境線。

在地理方面彼此接壤,於經濟領域開展合作,在政治層面相互信任,這堪稱當下國際關係中少見的“背靠背”模式。

然而當下的問題在於,這個“背”還能值得信賴多長時間呢?

俄烏之間的衝突已經持續將近四年了。衝突剛爆發的時候,不少人覺得俄羅斯會在短時間內戰勝烏克蘭。然而時至今日,戰線依舊僵持在頓巴斯地區,雙方都無法後退。

從表象來看,俄羅斯仍在堅守,但實際上,其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近期,美國對俄羅斯的幾家主要能源企業實施了新一輪制裁,與此同時,歐盟也推出了第十九輪制裁舉措,幾乎封堵了俄羅斯賺取外彙的所有途徑。

依據俄羅斯財政部給出的數據,今年俄羅斯財政赤字已逼近4.2萬億盧布,折算之後差不多五百億美元,這的確不是個小數字,僅僅依靠售賣資源,已難以維持整個國家的軍費支出與社會運行。

大家都清楚,石油與天然氣是俄羅斯的關鍵命脈。然而如今,其價格下跌,購買者日益減少,就連傳統的歐洲市場也在設法尋找俄羅斯能源的替代品。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遠東這片區域,面積約達七百萬平方公里,比整個中國面積的一半還要大,然而人口極為稀少。長期以來,這裡資源富足卻開發程度不夠,是俄羅斯地理版圖中最易被忽略的地帶。

然而,對於中國而言,這片土地意義重大。

中國工業體系的重要補充包含遠東地區的石油、天然氣、煤炭、木材以及礦產等資源。東北煉油廠所使用的石油,有很大一部分來源於俄羅斯遠東,並且通過管道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輸送。

每年,中國依靠一套運輸體係從俄羅斯進口多達上億噸的原油。特別是西伯利亞的“力量”管道,它是保障中國能源安全的重要生命線之一。

不僅如此,在過去幾年裡,中國和俄羅斯在邊境貿易、林業合作、跨境鐵路以及公路橋樑建設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人民幣結算也逐步替代了美元,中俄兩國之間的經濟聯繫愈發緊密。

中國是俄羅斯能源出口的最大客戶,遠東地區的資源被運輸到中國東北,經過加工處理後進入全國市場。這一產業鏈條已穩定運行多年,雙方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緊密關係。

然而,當下俄羅斯國內形勢並不穩定,特別是遠東地區,未來或許會出現難以預料的變動。一旦中央政府的管控能力減弱,地方勢力便會不斷壯大,特別是那些掌控著油田、礦山以及運輸通道的地方寡頭,極有可能脫離中央管轄,自行獨立。

在歷史當中,蘇聯解體之際的情形十分典型,各個地方共和國相繼宣告獨立,中央政府完全無暇顧及。

倘若俄羅斯真的出現如蘇聯那般的解體情形,遠東地區的發展趨向就會變得極為重要。這片區域地域廣袤但人口稀少,資源富足,然而缺乏基礎設施以及人口保障。一旦失去中央政府的扶持,極有可能陷入權力空白狀態。

各類勢力或許會藉機介入,其中一些西方國家會打著“人道主義干預”的幌子,甚至派遣軍隊入駐,設立所謂的“安全區”。

對中國而言,這種狀況絕不能出現。一旦遠東局勢陷入混亂,中國東北將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由於邊境線漫長,管理工作的難度極大。

倘若出現大規模難民潮、武器非法販運、黑市買賣等情況,東北的穩定將會遭受嚴重衝擊。更不必說那些能源輸送管道和運輸路線,一旦中斷,整個東北的產業體係都會受到波及。

另外有一點不容忽視,即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情況。一旦俄羅斯遠東地區出現權力空白,美國極有可能趁機在該區域擴大自身影響力。

自阿拉斯加延伸至白令海峽,接著到日本、韓國,美軍基地星羅棋布。倘若他們尋得藉口插手遠東事務,中國面臨的地緣安全壓力便會急劇增大。

在歷史長河中,19世紀中葉,清朝面臨內憂外患的艱難處境,俄羅斯趁機通過《璦琿條約》與《北京條約》,獲取了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面積逾百萬平方公里的大片土地。

我們自身就曾有過“大國趁亂奪取土地”這類情況的親身經歷,如今形勢反轉,中國並無任何擴張的意圖,不過對於未來複雜的局勢也不能毫無準備。

2004年,中國和俄羅斯借助邊界協議,全面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該問題已實現法律化與製度化。當下並非“收回土地”的時機,而應思考在局勢變動時,怎樣穩固邊界、保障國家安全、確保能源輸入持續,防止東北淪為動盪前沿。

從近幾載的規劃部署來看,中國實則已暗自籌備,強化邊境巡查,加大邊防哨所設置的密集程度,提高應急反應水平,這些絕非臨時之舉。

對遠東的投資仍在不斷推進,除了購買資源外,還涉及基礎設施搭建、跨境電商業務、物流園區建設、農產品加工基地打造等諸多方面。借助經濟途徑強化與遠東的關聯,顯然是比單純進行軍事部署更為有效的穩定方式。

我國同樣在推進能源進口的多樣化,除了從俄羅斯進口能源外,也在中亞、西亞探尋更多的能源供應渠道。與此同時,海上運輸能力也在不斷增強,避免將全部資源集中於一處。例如中哈、中俄、中吉烏等運輸通道的建設,目的就是為陸路運輸提供更多的選擇。

倘若俄羅斯能夠支撐下來並持續存在,那無疑是最為理想的狀況。屆時,合作能夠延續,管道能夠正常運轉,貿易也能夠穩定增長。

然而,倘若俄羅斯確實難以承受壓力,進而出現分裂、局勢動盪甚至部分地區失去控制的狀況,中國也務必要製定相應的預案。

不是咱們有意去干預,而是為了保障咱們的邊境安全、能源供應穩定以及東北地區的平穩。必要的時候,也得和新冒出來的地方勢力進行接觸,通過開展經濟合作來維護秩序。只要對方有開展商業活動的意願,就存在談判的可能性。

“朋友到訪以美酒相待,豺狼進犯用獵槍迎擊。”講的正是這個道理。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情況,即俄羅斯遠東地區本身就有“向東發展”的傾向。此地距離莫斯科較遠,中央財政給予的支持十分有限,諸多建設項目都要依靠中國的資金和技術。

自2015年起,普京每年都會舉辦東方經濟論壇,其目標在於吸引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進行投資。然而,戰爭爆發後,眾多項目的資金鍊出現斷裂,大量基礎設施建設被迫陷入停滯狀態。

遠東地區原本人口數量就不多,年輕人更傾向於往西部流動,留下來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基層勞動者。人口外流、經濟發展停滯、項目推進受阻,當這些狀況交織在一起時,一旦中央財政進一步縮減,地方就更易脫離管控。

我們要做的事,便是做好充分準備,打好手中的牌。我們不主動招惹事端,但也絕不懼怕挑戰。

事先做好準備,總歸是有益處的。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