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佛山市順德區破產與清算事務協同中心(下稱“協同中心”)正式揭牌啟用。
作為廣東省內首創的“一站式”破產事務治理平台,該中心以“企業醫院”為定位,標誌着順德在企業救治與退出機制上,從過去偏重“清算退出”向“救治優先、全程干預、人文關懷”全面轉型,也為粵港澳大灣區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探索了順德經驗。
五大平台協同運作
構建全鏈條企業救治體系
順德是全國製造業強區,家電、機械裝備兩大產業集群規模均超3000億元,市場主體超過40萬家,其中絕大多數為民營企業。
這些企業不僅是區域經濟的毛細血管,更承載着品牌聲譽、技術專利、工匠精神與社區情感等難以量化卻極為珍貴的“人文資產”。一旦因資金鏈斷裂、擔保風險等原因陷入困境,若僅走傳統“清算消亡”之路,這些無形資產極易隨之湮滅。
協同中心的設立,正是為了扭轉這一局面。
該中心由順德區法院牽頭,聯合檢察院、稅務、市監、人社等14個職能部門及破產管理人協會、金融機構共同組建,選址佛山新城中歐中心,打造集“府院聯動、公共服務、企業紓困、預防破產、打擊逃廢債”五大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服務平台。
協同中心的運作並非簡單的部門集中辦公,而是通過機制創新與數據賦能,構建起一套完整的“企業健康管理體系”。
其中,府院聯動平台作為“中央監護系統”,打破數據壁壘,實現對納稅、社保等異常信息的早期預警;
公共服務平台通過線上“智匯雲”系統與線下“一窗通辦”窗口,實現破產事務高效辦理;
企業紓困平台作為“診療區”,由法官、管理人與專家團隊對企業進行深度體檢並制定救治方案;
預防破產平台如同“健康管理中心”,整合20餘家金融機構、投融資機構的紓困產品與行政機關的惠企政策清單,從源頭增強企業體質;
打擊逃廢債平台則由公檢法聯合組成,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維護救治環境公正。
從“清退”到“救治”
司法重整注入人文溫度
佛山市破產管理人協會會長陳剛認為,協同中心的成立,將推動協會從過去的“行業管家”向“困境企業綜合救治協同者”轉型。
他表示,過去協會更多聚焦行業自律與管理;如今依託協同中心,協會成為府院聯動治理體系中的專業救治力量,真正發揮“主治醫生”作用——不僅是“治病”,更是對症“救命”,讓企業恢復健康。
“協同中心在挽救企業‘無形資產’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陳剛舉例,曾有老字號企業因停產導致品牌、工藝瀕臨消亡,而通過協同中心搭建的“制度橋樑”,稅務部門實現“破產不停票”,人社部門的介入穩定了企業的核心團隊,金融機構提供融資綠色通道,“這些舉措共同保住了企業的運營能力,使專利、品牌在持續經營中得以保全甚至增值”。
廣東南天明律師事務所律師肖福來則從破產實務的角度指出,協同中心設立的“困境企業診療中心”與“重整輔導工作室”等機制,為司法重整注入了“人文關懷”。
他表示,這些機制實現了“重整輔導提前介入、進駐機構有效協同”,幫助律師為企業制定更具建設性的重整方案,而非簡單走向清算。
肖福來進一步指出,協同中心在風險早期識別中作用顯著。他以一起機械科技企業重整案為例,街道和勞動行政部門通過平台發現員工工資發放異常後提前介入,最終企業在3個月內重整成功,152名員工權益得到保障。
“若非早期發現,企業很可能走向資產拍賣、人員解散的結局。”肖福來說。
探索可複製經驗
助力灣區營商環境升級
作為佛山乃至廣東在破產司法改革中的一次重要探索,順德區破產與清算事務協同中心的啟用,不僅是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制度創新,更是“人文經濟學”在區域治理中的生動實踐——在市場經濟浪潮中,既要暢通退出渠道,也要挽救有價值的企業,讓資本、技術與人心得以延續。
協同中心的實踐,為全省乃至大灣區提供了三方面的可推廣經驗:一是將個案化協調機制升級為制度化協同平台;二是樹立“救治優先、價值再生”的導向;三是形成了一套完整、可操作的工作機制。
順德區法院相關負責人透露,接下來將協同各方持續擴大中心影響力,完善進駐機構辦事流程,並拓寬投融資平台渠道,強化對困境企業的金融供給。未來,中心將全面建設“審判支撐、多元共治、投融資保障、政務配套”的“一站式”破產綜合服務新格局,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