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了50%!中國第一睡城成鬼城,十年前上​​車“燕郊”的人都哭了

凌晨四點半,有的吃著冷包子,有的趴在方向盤上閉目養神。這裡是通往北京的必經之路,而他們的出發地,是曾被冠以“中國第一睡城”之稱的燕郊十年前,燕郊是“天選之地”,房價從4000元飆到4萬元一平米,北漂只要買下一套房,就彷佛搭上了通往財富的直通車。

人人都信,只要買了房,就能“逆天改命”。可誰也沒想到,這場看似穩賺不賠的投資,如今成了壓垮無數普通人生活的最後一根稻草。房價腰斬、斷供潮起、鬼城初現,燕郊從“神話”跌落成“笑話”,只用了不到十年。當初說好的“半小時通勤”去哪兒了?燕郊房價未來還有希望反彈嗎?

2009年,燕郊只有4000多元一平米。到2014年,這個數字翻了一倍多。很多人開始意識到這裡的潛力——離北京近、房價低、交通也不算太差。買不起北京的房,就來燕郊“上車”。對那時候的人來說,這是一場不容錯過的機會。

2016年,燕郊徹底“起飛”。房價衝破3萬,個別小區甚至賣到4萬,二手房市場火爆得不像話。開發商推盤即售罄,炒房客組團搶房,拆遷戶拿著補償款也一窩蜂衝進來。那一年,幾乎沒有人覺得這泡沫會破,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贏家。

當年買430萬房子的人,如今只值230萬。有業主斷供後不僅被起訴,還背上額外20萬的債務。一夜之間,從“人生贏家”變成“失信黑名單”,房子不僅沒升值,反而成了沉重的負擔。

2017年,轉折來了。廊坊限購,非本地戶籍需連繳三年社保才能買房。這一紙政策,直接切斷了北京外溢的買房需求。燕郊房價開始下行,市場迅速轉冷。 2018年至2021年之間,二手房均價跌了將近43%,一些樓盤甚至打了對折。

2024年6月,燕郊房價跌至1.5萬左右,不少二手房只賣13000元一平。更慘的是,沒人買。賣不出去的法拍房越來越多,有房主貼出“免費送房,只還貸款”的廣告,依然無人問津。

燕郊的“睡城”身份,早就埋下了隱患。這個城市沒產業、沒就業、沒配套,90%以上的居民每天跨城去北京上班。說是“清晨趕屍城”,一點也不過分。有人凌晨五點出門,晚上十點才到家,生活幾乎都在路上耗盡。

曾經承諾的地鐵、學區、商業綜合體,多數還停留在規劃圖上。一個班80多個學生,老師講課靠擴音器;醫院排隊排到崩潰,救護車堵在路上進不去。這些現實,慢慢打碎了人們對“睡城”的美好幻想。

2020年,有人喊“房價到底了”,但事實證明,那隻是開始。房價繼續下探,從2萬跌到1.5萬,再到如今的1.3萬。福城上上城、水榭花城等小區,房價從4萬跌到不足1萬,跌幅超過75%,堪稱“斷崖式暴跌”。

有北漂賣掉老家房產,湊出首付買燕郊,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六年房貸白繳,房子也沒了,銀行還要追債。這不是個例,而是成千上萬“上車”燕郊人的真實寫照。

2025年,二手房掛牌量暴漲35%,成交量卻暴跌42%。市場陷入“越降越沒人買”的惡性循環。中介店舖貼著“急售”海報,裡面卻空無一人。售樓處變成生鮮超市,原來的置業顧問轉行做起了網約車司機。

“房住不炒”政策落地後,房子終於回歸居住屬性。沒有產業支撐、沒有人口流入的城市,再多的概念也撐不起房價。燕郊就是最鮮活的例子。

過去,大家買的是預期,是故事,是情緒。有人說,等地鐵通了,房價還會漲;有人說,等政策鬆了,市場會回暖。但現實是,通州副中心起來了,北京東部的需求正在被分流,年輕人更願意租北京的房,不願被通勤耗盡。

燕郊的泡沫一旦破了,就很難再吹起來。人們終於明白,房子不是搖錢樹,是責任,是負擔,是流動性陷阱。沒有穩定工作的支撐,沒有生活質量的保障,再便宜的房子也沒人買。

曾經的投資者,如今成了“教訓者”。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後來人:看不見未來的地方,不值得拿一生去賭。有的人選擇硬扛,有的人選擇逃離,還有的人選擇“躺平”。

如今的燕郊,晚上亮燈率不足三成。有人調侃:“睡城變空城,夢碎在凌晨四點半的高速上。”那條通往北京的堵車長龍還在,只是車裡的人,不再談論房價,也不再憧憬未來。

這些年,大家終於看清:沒有產業支撐的房子,不管曾經多熱,都只是曇花一現。房子該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燕郊的教訓,是一記響亮的警鐘。

今天的燕郊,看似是一個城市的退潮,其實是中國樓市的集體醒悟。投資邏輯變了,生活方式變了,買房思維也該變了。房子不再是信仰,而是一個工具。

人們開始重視教育、醫療、環境,而不只是單價和未來漲幅。房子是拿來住的,夢想是靠自己拼的。燕郊的故事還在繼續,但一個時代,已經悄然翻篇。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