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個悲哀的現象:特別長壽的老人,幾乎都是子女用生命在托舉

家有長壽老人,會被很多人羨慕:你看人家能夠活這麼大歲數!

也會覺得他家的孩子挺幸福:60多、70多歲還有“爸、媽”可喊,真是有福氣啊!

可是,我發現:並不是所有長壽家庭都是幸福的。

如果老人身體不錯,會體諒兒女,家庭經濟狀況也可以,一家人確實會過得和諧、幸福,擁有天倫之樂。

但是,還有些家庭中的長壽老人,或者身體失能,或者性格怪癖,或者兒女本身疾病纏身,這些家庭,基本是兒女用自己的生命在托舉著父母,才能不斷延長著他們的生命。

前段時間,“北大教授變成護工”的話題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胡泳,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因為照顧80多歲患有重度阿爾茨海默症的母親,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做著“換尿布、擦屎擦尿、洗澡、洗床單、做飯”這些活,不得不放棄如日中天的事業,也放棄了很多娛樂的機會,成為24小時“保姆”,時常煎熬,偶有崩潰。

我也親眼見過普通家庭的幾位長壽老人,感覺他們的長壽是用耗光兒女們的精氣神在做代價。

親戚家一位老人,10多年前重度腦梗,生活無法自理。照顧這樣的一位老人,需要24小時服侍:翻身、換尿不濕、餵飯、喝水……

她家有一個女兒一個兒子,當時都有工作沒退休,所以,家裡雇了一個保姆,跟老伴一起照顧老太太。

後來,老伴年齡漸大,身體也出現了各種毛病。

先是甲狀腺癌做了手術。又過了兩年,肺上也發現了腫瘤,只能再次手術。

那幾年時間,女兒和兒子兩個人,這邊照顧老媽,那邊照顧老爸,精力、金錢都被耗盡了,自己的家也顧不上管。

老漢在肺部手術後一年多去世了。而老太太雖然80多歲了,生活無法自理,但依然能吃能喝,活得很好。

女兒退休後,全然撲在了母親身上,雖然僱傭了保姆,但是依然牽涉她絕大部分的精力,她每天的活動軌跡就是母親家、菜市場,幾乎斷絕了一切社交,自己的家只是晚上回去睡覺而已,自己的孫子也不能帶,她時常心懷歉疚,還累出了一身病。

在別人眼中,女兒非常孝順,為了照顧母親,她盡心盡力,不出去旅遊,沒有什麼娛樂活動,也不怎麼管自己的小家,但是,她心裡到底多麼酸楚又有誰懂得呢?

家有老年病人,兒女不僅要搭錢、搭累,還要搭時間。可是,面對生育、養大自己的父母,即使心有怨言,即使再苦再累也必須要堅持下去!

網友“秒脆角”分享自己有位101歲的奶奶,而奶奶的長壽其實已然成為小姑姑的囚籠:

我奶奶今年101歲了,我父親去世的早,我的叔叔和三個姑姑都已經70多歲了,自顧不暇,已經沒有能力再去照顧自己的母親。所以奶奶全指望她40歲時生下的最小的女兒——我61歲的小姑姑。我們小姑姑55歲退休之後,基本上都沒出過門了。因為奶奶不停的摔倒,骨折,痊癒,頑強的活著,但基本上都在臥床。吃喝拉撒全要有人伺候。所以我小姑姑成了與世隔絕的人,除了過幾天出門買一次菜,其餘的時間,她不得不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島。奶奶早已不認人,形銷骨立,皮膚薄如蟬翼,感覺輕輕的劃過便會刺破。皮膚下的血管如此的清晰。我有一種小姑姑在燃燒自己的生命的感覺………

那些90多歲,百歲的老人,子女也已經60多、70多歲,也已經成為正兒八經的老人,有的身體不再健康,甚至也需要別人的照顧了。

讓這個年齡段的老人照顧父母,多數有著不堪承受之苦。

網友韓振濤說:

我姥姥剛剛過完100歲生日,我媽今年都78啦,還帶著我給她僱的保姆去侍候我姥,這日子,這狀態,看著溫馨,和諧,個中滋味,沒經歷過的人是無法理解的啊……

有人說:那些特別長壽的老人,都是子女用生命去托舉。

廣州某三甲醫院的病曆本記錄著殘酷的對照:接受心臟支架手術的72歲患者術後存活率高達85%,而其陪護子女突發心梗的概率卻是普通人群的3倍。

失能失智的老人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很少去醫院,也很少去養老院,畢竟,大多數家庭的經濟收入僅能維持一家人基本的溫飽,所以,這些老人多數由家人全程陪護,而護理的質量參差不齊,很多老人最後都是無聲無息、孤獨地去了另一個世界。

當人類不斷突破壽命極限,意味著很多子女在燃燒自己的生命燭火溫暖著父母,願意拿自己的人生換來父母更舒適、更有尊嚴的晚年。

我女兒鋼琴老師的媽媽70多歲了,還要跟弟弟妹妹們輪流照顧98歲的老母親,除了身體的疲累之外,更多的是無盡的煎熬、焦慮和無奈。

她說:自己的老媽有兒有女,再想想自己只有一個女兒,憑什麼長壽,怎麼敢長壽!怎麼可以長壽啊!

這一代高齡老人有多個兄弟姐妹,尚可以鞍前馬後輪流孝順父母,將來的高齡老人很多只有一個孩子,怎麼辦?

人生,就是這樣現實又殘酷,無論現在的你如何風華正茂,都有一天終會走到人生的終點。

到那個時候,孩子願意並有能力照顧,可以“成全”孩子的心意;孩子不願意或者沒有能力照顧,那麼,就勇敢地孤獨終老吧~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