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波周期更迭中的藤校預備役:我們的孩子,是優質資產還是時代泡沫?(上)

文| 一菲lens

引言

“我正在考慮,是不是要把孩子轉學到體制內學校?”

在某個國際學校的家長coffee chat活動中,一位媽媽在聊天中忽然透露出這樣的打算。

說話的媽媽名叫安妮,她女兒在國際學校讀g5,從prek到g5,一路在國際學校升學,卻在升g6的關鍵節點,產生了動搖。

她的動搖,反映了部分家庭的心態:一來,國際路線非常昂貴,投資回報率未知;

同時,在經濟下行周期的當下,它未必是一條順風路。

安妮動搖的起點,源自她最近在家長群里看到的幾篇關於“留學回報率”的爆款文章,裡面“花百萬留學,回國月薪八千”的案例讓她心驚肉跳。

康波周期更迭中的藤校預備役:我們的孩子,是優質資產還是時代泡沫?(上) -

(圖源:網易文創/數讀)

她本已為女兒規劃好了英美名校的路線,如今卻陷入了深深的遲疑——上周,她閨蜜在一家知名互聯網大廠任中層的丈夫,突然被“優化”了——成了“畢業即失業”的中年人。

想到失業的可能風險,物傷其類,安妮和丈夫也開始默默消費降級:停掉了孩子價格不菲的馬術課,原定的歐洲旅行改成了國內游,星巴克換回瑞幸。他們也不再討論換新車,而是開始和理財顧問重新評估家庭的抗風險能力。

作為典型的中高產家庭,安妮家昔日篤定的信心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強烈擔憂。

是啊,作為家長,我們不計成本,將孩子送入國際學校,本質上是在進行一場長達十餘年、耗資數百萬的精英教育投資。

中國經濟學家周金濤有句名言:“人生髮財看康波”,在房產大熱的時代,這句話被毫無障礙地接受並傳播。

康波周期更迭中的藤校預備役:我們的孩子,是優質資產還是時代泡沫?(上) -

沒錯,個人的成功,本質上是時代周期的產物。

在過去經濟高速增長的十年里,中產家庭那份關於國際教育的投資邏輯之所以清晰無比,正是因為它完美踏准了康波周期的上升紅利:

用一份漂亮的履歷,換取一張世界名校的入場券,最終兌現為一份體面的、高薪的全球化工作,並享有高額的global pay——這是一個被反覆驗證、光芒四射的成功範本。

但這種光芒,讓我們誤以為這是個人奮鬥的必然結果,而忽視了它首先是“順周期”的饋贈。

今天,風向變了。

當康波周期更迭的寒意不再是宏觀報告里的術語,而是真實傳導至每個家庭的餐桌和資產負債表時;

當全球頂尖企業從瘋狂擴張轉向嚴苛的降本增效時,我們必須停下來,用審視投資組合的冷靜眼光,重新審視這份最昂貴的投資。

我們必須捫心自問:我們正在精心孵化的孩子,這個我們傾盡心血、對標“藤校標準”打造的標準產品,在十年後——當他們真正走向市場時——還能與未來的需求匹配嗎?

當全球企業都在用最嚴苛的標尺篩選人才時,我們的孩子,究竟是能穿越周期、持續增值的優質資產,還是僅僅是上一個周期留下的、會被無情擠掉並迅速折價的時代泡沫?

01 認清現實,為何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必須誠實地審視,我們曾引以為傲的國際教育模式,與未來市場之間,可能存在的三道深刻的裂痕。

這三道裂痕,正是舊的路徑失靈的根源。

我們的舊路徑推崇的是通識、博雅的精英模型。我們希望孩子知識面廣、視野開闊、善於溝通、擁有批判性思維——成為一個有趣而優秀的a-student。

在經濟上行期,大公司樂於為這樣的高潛力人才買單,投入資源慢慢培養。

但經濟下行期,市場的邏輯回歸商業本質——

“你能為我解決什麼具體問題?”

企業不再有耐心和預算去培養通才,它們需要的是能立刻創造價值的專才。

一個能寫漂亮商業計劃書的哈佛畢業生,其崗位優先級,可能遠不如一個能優化ai算法、直接為公司節約千萬成本的工程師。

市場的需求,正從軟實力優先無情地轉向硬核技能優先。我們精心培養的孩子,是否擁有一個立足於世的、硬核到不可替代的技能?

讓我們試着從兩個真實案例中,分析兩種國際教育體系下的兩種軌跡,讓我們用簡單代號,稱呼這兩位學生:

小a,是那種履歷完美無瑕的學生。她在 ib 課程中選擇了均衡的科目組合(如經濟、英語文學、生物),並取得了高分。她的課外活動列表長得令人印象深刻:模擬聯合國主席、管弦樂隊首席、校網球隊長,以及一個由她創立的公益項目。

更加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小a善於言辭、精於協調、領導力強,從小學高年級起,就設定未來目標是成為一名全球領導者(global leader),因此,她的履歷被精心打磨,以迎合頂尖綜合性大學對全面發展(well-rounded) 的傳統偏好。

而對比小a,小b的履歷則顯得偏科且尖銳。

他同樣在國際學校,但把所有精力都傾注在了機器人技術上。他的 ib 選課極為集中(如高階數學、物理、計算機科學),活動列表很短:機器人競賽。

康波周期更迭中的藤校預備役:我們的孩子,是優質資產還是時代泡沫?(上) -

(上圖:2021年9月在北京亦庄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的vex機器人大賽,圖源見水印)

他的短板很明顯,長處也很明顯:他組隊連續兩年斬獲 vex 機器人大賽的全國冠軍,並獨立在 github 上發布了一個被大學實驗室引用的開源路徑規划算法。

他的短板是,不善交際,但對技術細節痴迷。

小a與小b作為參照組,剛好就是通才 vs 專才的對比。

在經濟周期走到衰退期,當下的就業市場,不得不承認的是,企業主為了降本增效活下去,小b這樣的專才正展現出更強的即時競爭力——因為僱主的首要目標是生存和確保核心業務。

他的技能可以即插即用,能迅速解決具體的技術瓶頸,為公司帶來立竿見影的回報。

世界經濟論壇 (wef) 的《2025 年未來就業報告》明確指出,未來五年增長最快的白領職位幾乎完全由“專家”主導:ai 與機器學習專家、數據分析師、信息安全專家和金融科技工程師。

康波周期更迭中的藤校預備役:我們的孩子,是優質資產還是時代泡沫?(上) -

(2025 年未來就業報告/ 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而近年的科技業裁員數據清晰地顯示,受經濟周期衝擊最嚴重的崗位,往往集中在人力資源、項目管理和中層協調等支撐性職能,這些崗位,恰恰是小a這樣的通才畢業生傳統的切入點。

與此同時,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大規模替代基礎的信息搜集、報告撰寫和事務協調工作,這進一步壓縮了通才的入門空間。

當然,這不意味着通才失去了價值。

小a和培養她的教育體系,所代表的領導力、系統思維和跨部門溝通能力,是確保項目順利落地的關鍵。

她或許不是最鋒利的技術專家,但她具有能讓所有專家協同作戰、確保團隊效率最大化的潤滑劑的潛在能力,而這樣的能力,是一個組織長期發展不可或缺的核心資產。

因此,不得不遺憾地承認:通才當下在求職市場遭遇的衝擊,本質上是一種周期性的錯配

專才的價值是即時的,在經濟緊縮期備受青睞。

而通才的價值是長期的,是對未來領導力的投資。

當下的企業迫於生存壓力,更傾向於為短期回報付費,而暫時擱置了對長期價值的投資。

小a的求職之路,又正好處在ai衝擊入門技能和經濟周期抑制長期投資的雙重壓力之下。

康波周期更迭中的藤校預備役:我們的孩子,是優質資產還是時代泡沫?(上) -

02  “全球化身份”與“本土化價值”的錯配

除了將培養通才作為目標,過往的國際教育培養體系作為舊地圖的另一個核心坐標,是培養世界公民。

我們的孩子英語流利,熟悉西方文化,能無縫融入任何一個國際化都市。這在過去是絕對的優勢。

但新現實是,全球化正在進入glocalization,即全球本土化的新階段。

無論是像特斯拉、蘋果這樣的外國企業想在中國市場扎得更深,還是像比亞迪、寧德時代這樣的中國企業要征戰全球,它們都極度渴求一種雙棲人才——他們既有國際視野,又必須真正理解複雜的中國。

這裡的懂中國,不是指會說中文、了解春節習俗,而是深刻洞察中國的商業生態、社會肌理、政策邏輯和人情世故。

試問,當我們的孩子與一位畢業於清華、北大,英語也通順的同齡人,去競爭比亞迪匈牙利新工廠的管理崗位時,誰的勝算更大?

這些企業在匈牙利或德國設廠,迫切需要能理解當地法規和市場的歐洲本土人才,但更關鍵的是,他們需要這些人才同時能深刻理解中國總部的戰略意圖、工作節奏和企業文化。這標誌着,人才需求已發生根本轉變。

我們的孩子能理解,深圳總部傳達的指令背後那層“只可意會”的文化密碼嗎

過去的世界公民1.0版本,其價值核心是能流利使用英語、單向融入西方主流社會。

然而,2025年後的市場真正渴求的,是能鏈接中國與世界的世界公民2.0版本。他們的價值不再是融入,而是成為雙向溝通的橋樑。

當全球化的下半場,競爭的核心變成了“誰能更好地鏈接中國與世界”時,我們那些去中國化的培養方式,是否正在無意中削弱孩子最核心的身份優勢?

03 高昂的教育成本與理性的投資回報的錯配

在過去,舊地圖幾乎不談成本,它默認:教育是一筆神聖的、不計代價的投資,彷彿一張藤校錄取通知書就能保證一切。

但新現實是,每個家庭的資產負債表都開始收縮,我們必須像風險投資家一樣,冷酷地計算roi(投資回報率)。

美國h1b簽證中籤率持續在低位徘徊,歐洲經濟增長相對乏力,海外高薪工作機會整體收縮。

康波周期更迭中的藤校預備役:我們的孩子,是優質資產還是時代泡沫?(上) -

當投入的數百萬人民幣,越來越難兌現為預期的薪酬和發展時,這條路徑的性價比正受到嚴峻拷問。

我們必須坦誠地算一筆賬:從國際學校到美國私立大學本科,這條路徑的總成本粗略匡算在500萬至800萬人民幣之間。這筆巨額支出,在過去被視為一筆孤注一擲但回報清晰的精英投資。

康波周期更迭中的藤校預備役:我們的孩子,是優質資產還是時代泡沫?(上) -

(2025年,以上數據又漲了不少)

但在今天,我們必須反思:我們是否只為孩子準備了通往華爾街或硅谷的單一回報路徑?

這份投資在當下是否仍是家庭最優的資本配置方案?

風險正在被數據化。我們不能忽視h1b抽籤的嚴峻現實,近年本科生的中籤率已降至極低水平,這讓“畢業即留美”的通道變得異常狹窄。

康波周期更迭中的藤校預備役:我們的孩子,是優質資產還是時代泡沫?(上) -

即便幸運留下,美國科技行業薪酬中位數的增長也已明顯停滯,甚至在計入高通脹後出現實際下降。

大廠的裁員潮更是讓這份工作的穩定性大打折扣。昔日清晰的回報路徑,如今充滿不確定性。

這自然引出一個靈魂拷問:如果這筆高達800萬的現金流沒有投入到這條單一的教育路徑中,其機會成本是怎樣的?

這筆資金若用於家族企業的資本再投入、配置於穩健的家族信託實現傳承,或是投資於孩子在國內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智能製造的早期布局,是否會帶來更穩健的未來?

當家庭將巨額資本押注於一個成功率正在下降的海外通道時,其風險敞口已不容忽視。

這一切都指向一個明確的結論:國際教育的那張舊地圖已經開始失效。

結語

現在,我們已經明確了問題所在(what)以及背後的深層原因(why)。

家庭作為最小的社會單位,在宏觀經濟的康波周期中,不能再無視這些結構性變化。

現在,作為家庭的決策人,我們是必須為孩子在接下來的10年周期中,做出必要的戰略調整,尋找並開拓更多元的價值實現路徑。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