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大學博導走了,不是死於疾病,不是死於貧窮,也不是死於歲月

37歲,正高職稱剛滿一年,第二天人就沒了。

湘潭大學計算機學院劉昊霖教授走的那個凌晨,辦公系統還按時給他發了“注意休息”的彈窗——他卡著23:59把修改意見發回學生郵箱,心跳停得比WiFi斷得還快。

有人說是腦出血,其實是心源性猝死。

一句話:好端端的心臟,說罷工就罷工。

1.

“非升即走”這四個字,聽多了像雞湯,真砸頭上就是釘子。

劉教授去年拿下國自科面上項目62172351,合同里寫了五年考核,差一篇A類就得走人。

學生回憶,他常把麵包掰兩半,一半當午飯,一半當晚飯,“省出時間跑實驗”。

辦公室抽屜裡塞滿速溶咖啡渣,勺子挖到底,白瓷杯壁一層褐痂,像年輪。

2.

老婆孩子戶口沒著落,他一直拖著沒辦。

長沙房價一路水漲船高,學區房更是離譜。

劉教授私下跟同事算過,把人才補貼全算上,還差70萬首付。

“再發兩篇頂刊,績效獎勵就夠了。

結果戶口這回批得飛快——高層次人才綠色通道,特事特辦,文件送到殯儀館簽字。

批下來那天,殯儀館工作人員說:“第一次在這種地方蓋章。

3.

學校反應速度也不慢:

● 副教授以上強制休15天,不休系統會替你打卡下班;

● 體檢升級,加心臟彩超,價格從原來380跳到980;

● 工會還貼心地給每人發了一根跳繩,附贈BMI表。

老師們笑稱:“這是把猝死KPI改休假KPI。

4.

更讓人心裡咯噔的是,國家知識產權局11月更新的網頁顯示,劉昊霖團隊那項“邊緣計算隱私保護”專利進入實審。

發明人欄裡,他名字排第一,卻永遠看不到授權通知書。

學生把28篇學術筆記和21封手寫回信整理成冊,封面用的就是他那台舊ThinkPad的待機畫面——凌晨3點17分,IDE裡一片藍色代碼。

書名叫《凌晨的屏幕》,聽著像恐怖片,其實是遺書。

5.

IEEE Fellow張偉平在朋友圈髮長圖:別再吹“半夜回郵件”是楷模,這叫系統性自我消耗。

配圖是一杯倒滿的熱美式,旁邊放了一顆速效救心丸。

評論裡兩百多位青椒接力:

“不敢不捲,捲了可能死,不捲立刻死。

“考核表上的’身心健康’一欄,從來只填’良好’。

6.

數據也無情:湖南近三年,45歲以下高校教師猝死5起,平均每年1.6個。

最年輕的是位90後講師,打魔獸的工會還在等他週末開團。

省教育廳打算明年把“心理健康評估”塞進職稱材料,目測又催生一批“如何優雅填抑鬱量表”攻略。

7.

旁觀的人愛問:幹嘛不躺?

局中人更想問:往哪兒躺?

房貸、戶口、孩子幼兒園、老人醫藥費,全是精確制導,躺平就是靶子。

劉教授生前最後一條微博轉發了《Nature》論文,配文只有兩個字:加油。

現在評論區成了賽博靈堂,置頂留言:

“老師,我按時睡覺了,你這次別扣分,好不好?

8.

道理一籮筐,落到自己頭上,不過是:

● 晚上12點後發的郵件,可以第二天早上回;

● 把PPT改到80分就行,真不用刷到100;

● 跳繩拿到手別掛牆角,先跳兩百下,心臟比審稿人難取悅。

有人問:制度會變嗎?

答曰:可能會,但命只有一條。

在系統提速前,先給自己裝個“強制下班”的插件——哪怕只是把手機調飛行模式,洗澡的時候順便哭一場,也算重啟。

屏幕會熄滅,

代碼會存檔,

可心跳不會git revert。

下一次想通宵前,摸一摸左胸口,

那東西沒二次commit機會。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