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持續加碼施壓,解放軍也站出來警告,一張日語海報配了21個字

作品聲明:內容取材於網絡

中國這幾天的憤怒,以及對日本的施壓力度,是肉眼可見的在加碼升級!

於是,在日本堅持表示不會收回涉台錯誤表述後,我們看到了一個強硬信號的出現:中方不僅召見日本大使,中國軍方也親自下場放話警告了,而且還是用日語放話。

這顯然是想讓日本人聽得懂、聽得清。

11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的官方賬號“軍號”,在海外社交媒體X上發布了一張日語海報。

海報上僅有21個字,非常直接和強硬:“如日方膽敢武力介入台海局勢,中方必將迎頭痛擊。”

沒有模糊空間,也沒有外交委婉,特別發到海外社交媒體上,還用上日語,就是為了讓對方看到、聽到、理解到。

中國軍號發布日文海報

同一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也在例行記者會上,再次警告日本。措辭之重,前所未有。林劍強調:日本武力介入台海,將構成侵略行為。中方必將迎頭痛擊!不要玩火,玩火者必自焚!

可以說,這幾天中國的對日警告是多線同步:外交線、軍事線、輿論線,全都亮起了紅燈。

特別是那張“日語警告海報”,這種堪稱“貼心”的語言選擇,背後有著中國極其清醒的判斷,以及對日本的重大警告。

事情並不是突然發生的。

高市早苗近來關於台灣的表態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而且句句踩雷。她公然宣稱,日本可能“因台灣有事而進入存亡危機事態”,暗示自衛隊可出動。

這是什麼?這是在暗示日本要介入台海動武。

試問:台灣屬於誰?中國的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你日本憑什麼說要出兵?

日本首相高一早苗

而且,這種“台灣有事、日本有事”的論調,和日本右翼過去幾年炒作的一模一樣。

但不同的是,現在說這話的人,是日本首相。

中方當然不能不反制、不警惕。

於是當天,中國副外長孫衛東深夜召見日本駐華大使。時間是凌晨2點多。深夜召見,本身就是一種外交信號,情況很嚴重。

孫衛東的措辭更是帶著火焰,帶著80年的歷史迴聲。高市早苗言論“極其危險、極其錯誤”;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嚴重違背一個中國原則;嚴重破壞中日關係政治基礎;嚴重傷害中國人民感情。

“五個嚴重”,每一句都像是在敲警鐘。

而那句最刺耳的警告,是“80年前,中國人民歷經14年浴血奮戰,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今天任何人膽敢干涉中國統一大業,中方必將迎頭痛擊!”

日本駐華大使

這是中國近年對日本最強硬的表述之一。這意味著,中方判斷日本右翼勢力正在逼近一條危險的紅線。

我們可以看到,如今的日本政治正在被右翼情緒挾持,而高市本人就是典型代表。

她否認南京大屠殺;她渲染“中國威脅論”;她參拜靖國神社;她在台灣問題上大放厥詞;她多次刻意挑釁中國感情與底線。

今天這樣的一個人,成為日本首相。中方必須提前將話說死,必須把紅線畫清楚,才能避免後續更多麻煩。

所以軍方的日語海報,其實有三重含義:第一,要讓普通日本人知道台海不是日本亂說話的地方。第二,要讓日本政界懂得中國的底線不是開玩笑。第三,同時也要讓美國看到,中國對日本的警告在升級,後果很嚴重。

中日之間的博弈漫畫圖

日本突然鼓譟“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主要是高市早苗政府想在美國印太戰略中爭取更多主導權。

換句話說,日本是發現“台海”可以用來做三件事:一是,推動本國軍力擴張,以擺脫和平憲法的束縛;二是提升日本在美日同盟中的價值;三是,對中國施壓,試探中國的態度。

但問題是日本政客可以幻想,美國可以利用日本,中國卻是實實在在的當事方。中國要實現民族統一,不可能允許日本在旁邊添亂。

這就是為什麼中方從外交到軍方,都開始“加碼施壓”。

目前,不僅中國在批評,其實日本內部也有反對聲音。包括前首相石破茂也公開批評她,稱歷屆日本政府從未如此表述;這種言論無助威懾,反而會讓局勢更危險。

日本在野黨也批評高市魯莽。

日本前首相石破茂

但問題在於高市早苗並不靠理性​​取勝,而是靠情緒、靠右翼動員、靠民族主義。

她越強硬,越刺激中國,越挑動歷史情緒,她的支持者就越興奮,這是她的政治資本。也因此,日本今天的危險不在中國,而在日本自己。

中國不是在嚇日本,中國是在提醒日本,你們正在走向一個你們承受不起的危險方向。

畢竟不論是在軍事、經濟、科技,還是其他領域,中國今天具備足夠的力量與意志守住台海底線。

高市早苗要理解的是,台海問題不是日本用來“刷存在感”的舞台,而是中國統一的關鍵關口。

這幾天的事,再次提醒我們,日本有政客試圖利用台灣問題牟取政治資本;美國願意讓日本當第一線“工具人”;台海的外部干涉風險在升高。

而中國必須、也已經在做3件事:把紅線講透,把警告講明,把後果說清楚。

所以中國的強硬,是必要的,是必須的,是合情合理的。

畢竟今天的中國,不是甲午的中國;也不是80年前的中國。誰若看不清這一點,那不是中國的危險,而是他們自己的危險。

高市早苗上台,中日關係開局就變得緊張,不是好兆頭。但有一點可以明確:中國已經準備好應對任何威脅和挑戰。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