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白宮官員於近日證實,沙特王儲小薩勒曼將於11月18日訪問華盛頓,並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正式工作會談,防務合作與軍售訂單成為此次訪問的焦點議題。
但最引人注目的是,據路透社披露,特朗普政府或將改變過去幾十年間對中東的軍售傳統,同意沙特購買四十八架美國F-35隱形戰機的申請。
價值百億的軍購
一筆價值超過百億美元的軍售意向,正在華盛頓和利雅得之間醞釀。表面上,這只是一場龐大的商業談判,但其背後掀起的波瀾,已經遠遠超出了金錢的範疇。
一切的焦點,都對準了沙特王儲小薩勒曼計劃於11月18日對華盛頓的訪問。
白宮官員已經確認了這次高層互動,而路透社則捅破了那層窗戶紙——雙方會談的核心議程,直指美國最先進的第五代戰鬥機F-35。
沙特希望打包採購一個完整的空中力量體系,包括多達48架F-35隱形戰機,以及配套的培訓、後勤支持和備件。
整個訂單的預估價值在100億至150億美元之間,消息一出,整個中東軍火界都為之震動。
然而,在華盛頓,慶祝香檳的軟木塞還遠沒有到彈開的時候。五角大樓內部,尤其是國防情報局(那裡),正瀰漫著一股深深的焦慮。
一份由《紐約時報》在13日引述的高級別情報報告,清晰地發出了警告:向沙特出售F-35,可能會導致美國最頂尖的軍事技術,最終落入中國手中。
這已經不是一架戰鬥機那麼簡單了。它成了一顆投入地緣政治湖面的石子,漣漪所及之處,清晰地映照出華盛頓的戰略焦慮、利雅得的政治野心,以及北京在全球棋盤上的新布局。
這架戰機,既是美國維繫影響力的工具,也可能是其霸權秩序鬆動的催化劑。
金字招牌生了銹
長期以來,F-35都被美國視為維繫中東盟友忠誠度、並確保地區軍事平衡的“金字招牌”。但這一次,它似乎有點失靈了,甚至成了套在美國自己手腕上的枷鎖,進退兩難。
問題的核心,在於一項幾乎與美國中東政策同齡的法律原則。早在1968年,美國國會就通過了一項硬性規定,即必須維持以色列在該地區的“軍事質量優勢”(QME)。
這意味着,任何出售給阿拉伯國家的武器,都不能動搖以色列的軍事技術制高點。可F-35的交易,恰恰就在挑戰這個原則的底線。
以色列目前是中東唯一部署了這款五代機的國家,他們的F-35I版本甚至獲得了美國的許可,能夠集成以色列自己研發的指揮、控制、通信和計算機系統(C4),以及獨特的電子戰設備與武器。
裝備了近十年,以色列空軍早已組建了多個F-35中隊。
現在,如果將同等級別的戰機賣給沙特,即便是性能受限的“閹割版”或基礎版,也無疑會稀釋以色列的代差優勢,這讓華盛頓的決策者們在巨大的經濟利益和傳統的政治承諾之間痛苦搖擺。
更讓他們頭疼的,是那套試圖鎖死技術的“技術圍堵”模式,正在變得越來越不被買家所信任。
就在2020年,美國曾計劃向阿聯酋出售F-35,作為推動阿以關係正常化的一項獎勵。然而,那筆交易最終在2021年初被暫停,直至徹底失敗。
失敗的原因,恰恰在於美國附加的條件過於苛刻。
據透露,美方不僅要求阿聯酋從其通信網絡中徹底移除華為設備,甚至異想天開地要在戰機上安裝一個所謂的“終止開關”,以便在必要時從遠端癱瘓飛機。
這種不信任感拉滿的條款,自然讓買家無法接受。當時,不少民主黨議員的擔憂就和今天如出一轍:害怕尖端技術可能被中國竊取。
如今,這個“中國幽靈”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具體和真實。
五角大樓政策部門已經對向沙特出售F-35的可能性進行了長達數月的評估,而他們最深的憂慮,已經不再是戰機本身會不會被拆解研究那麼簡單。
他們真正害怕的,是沙特與巴基斯坦在9月簽署的一項防務協議。因為巴基斯坦的軍事生態系統,早已和中國深度融合。
通過聯合生產、技術交流甚至日常維護,那些藏在F-35骨子裡的核心機密——比如那層神秘的隱形塗層、精密的雷達截面設計,以及下一代數據鏈協議(如MADL)——都有可能被中方間接觸摸到。
這種擔憂一旦成為現實,其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國防情報局的報告直言不諱地指出,解放軍空軍可能會藉此找到克制F-35的方法,從而直接挑戰美軍在南海、東海乃至台灣海峽上空的空中主導地位。
技術擴散的風險,已經超出了美國傳統的控制範圍。賣,還是不賣?這成了一個燙手的山芋。
誰還不是個大玩家
把目光轉向利雅得,這筆F-35的訂單,在他們眼中遠不止是更新換代那麼簡單。對於沙特而言,這架飛機是一個功能豐富的政治籌碼,一個撬動未來的槓桿。
沙特手裡的牌,首先是雄厚的財力。作為全球軍費開支穩居前三的國家,其2024年的國防預算就超過了700億美元。這讓他們有底氣在全球貨架上挑選最頂級的商品。
其次,他們也有着迫切的需求。沙特空軍目前擁有約230架F-15和大約80架“颱風”戰鬥機,規模雖然龐大,但機隊老化問題日益突出。
對F-35這款第五代戰機的渴望,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但始終因為各種限制未能如願。這種長期的等待,也讓作為華盛頓老客戶的沙特,對美國的限制性政策感到越來越不滿。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沙特開始展現出一種全新的姿態——一種擺脫單一依賴、尋求戰略自主的姿態。
他們非常巧妙地將目光投向了東方,讓中國的殲-35隱形戰鬥機頻繁地出現在國際視野中,並將其作為一個現實的“備胎”選項。
殲-35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性能優異、技術成熟,更關鍵的是,它不附帶任何令人不悅的政治條件。中國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過去的遊戲規則。
它給了沙特一個強大的議價能力,讓他們可以對華盛頓說:你們的條件太苛刻?那沒關係,我們還有別的選擇。
當然,沙特也清楚,選擇F-35需要付出的代價。除了天價的採購費用,還有那份幾乎必然伴隨的“終身保姆合同”。
這意味着,美國的技術人員和顧問將長期駐紮在沙特基地,對戰機的使用和維護進行深度監控。
這既是一次技術上的巨大升級,也是一次政治上的明確站隊,意味着在享受頂級裝備的同時,也必須讓渡一部分軍事主權。
這筆賬,沙特算得很清楚。獲得F-35,向上是向美國“繳納保護費”,換取更高級別的戰略認可。
向內則是極大提升國家威望和軍隊士氣。而向外,則是獲得了點燃地區軍備競賽的主動權。
一旦F-35進入沙特空軍服役,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的“五代機壟斷”地位將瞬間被打破。
這將不可避免地引發地區性的“五代機焦慮”,刺激伊朗、埃及等國加速尋求同類裝備。
屆時,沙特將一躍成為重塑中東空中力量格局的關鍵玩家。
這廣告美國打的
在這場圍繞F-35展開的複雜博弈中,最令人意想不到的贏家,可能是在牌桌之外的中國。無論沙特最終是否下單購買殲-35,北京似乎都已經鎖定了戰略上的勝利。
可以說,美國自己親手為中國的軍事裝備和地緣政治影響力,做了一場堪稱完美的市場推廣。
華盛頓的猶豫、苛刻的附加條件,以及那種揮之不去的傲慢,都在無形中凸顯出中國作為替代方案的巨大吸引力。
F-35在中東的銷售困局,恰好為殲-35創造了一個絕佳的“應用場景”。它以一種“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的清爽形象,精準地切入了那些既渴望擁有五代機,又極度反感被美國深度捆綁的國家市場。
當這些國家看到沙特這樣的“大戶”都在與美國就主權問題進行艱難博弈時,他們自然會思考:我是否應該選擇一個更平等、更純粹的合作夥伴?這種由美國親手製造的市場需求,讓中國的軍工產品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
更重要的是,美國在F-35軍售上的遲疑和阻撓,正在成為中沙兩國深化合作的催化劑。軍事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遠不止一筆戰鬥機訂單。
中國早已向沙特提供了“翼龍”和“彩虹-4”等先進無人機,雙方甚至舉行了代號為“藍劍2025”的海軍特種部隊聯合演習。
這種全方位的軍事交流,正在悄然構建起一種全新的戰略互信。武器出口,已經成為中國加深與中東關鍵國家關係的一條有效途徑。而美國的每一次猶豫,都在把這些潛在的夥伴,進一步推向中國的懷抱。
說到底,中國的崛起為中東國家提供的,已經不僅僅是某一件武器裝備。
它提供的是美國之外的第二個頂級裝備供應源,是一種戰略上的“選擇權”。這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幾十年來美國在中東軍售市場一家獨大的格局。
現在,沙特這樣的國家可以“師夷長技以制夷”,巧妙地利用大國之間的競爭,為自身的國家利益爭取最大的空間。
因此,中國在這場博弈中真正輸出的,不僅僅是殲-35戰鬥機,更是那種打破壟斷、實現戰略自主的可能性。這才是對美國主導的中東舊秩序,最根本的顛覆。
結語
這筆看似尋常的F-35軍售案,其背後承載的象徵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軍事和商業的範疇。它更像一個時代的轉折點,清晰地標示出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
長期以來被視為“鐵律”的以色列絕對技術優勢,正在被重新評估和審視。沙特等中東大國的戰略自主意識日益覺醒,他們不再滿足於單向度的依附關係。
而美國則被迫在一個因中國崛起而變得愈發複雜的多極世界裡,艱難地尋找着新的平衡點,其戰略困境暴露無遺。
最終,無論沙特王儲的華盛頓之行能否敲定這筆交易,無論利雅得的機場上空未來飛翔的是F-35還是殲-35,中東的權力牌桌上,都已經增加了一位新的、無法被忽視的重要玩家——那就是“選擇”本身。
這場由一架戰鬥機引發的連鎖反應,才剛剛開始,它必將持續重塑未來十年的世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