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何祚庥這個人,很多年輕人可能覺得陌生,但他在科學圈和輿論場的影響力可不小。早年他就批評過一些迷信現象,晚年更是在公共場合發聲,涉及教育、科技以及國際關係。
2023年那會兒,中美貿易戰、科技封鎖、地緣摩擦鬧得沸沸揚揚,網上到處是“硬剛美國”的聲音,有人喊著核心利益寸步不讓,也有人擔心全面對抗吃虧。胡錫進當時表態,說要避免跟美國全面開打,這話一出,左右兩邊都來圍攻。
結果何祚庥站出來了,直接力挺胡錫進,還加碼說中國在軍事科技和經濟綜合實力上跟美國差一大截,一旦真打起來,中國必敗無疑。這話一出口,網上炸鍋了,有人覺得他太保守,有人說這是理性提醒。
![]()
何祚庥沒空談大道理,直接舉歷史例子,就是甲午戰爭那檔子事。 1894年到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清朝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艦隊,結果在黃海海戰中被日本聯合艦隊打得全軍覆沒,國家賠款割地,徹底成了半殖民地。
他點明,當時清廷輕敵冒進,沒聽李鴻章“避戰保船”的建議,硬要出兵朝鮮,結果艦隊損失慘重。北洋水師的失敗不是運氣差,而是體制問題:腐敗透頂,軍備老化,軍餉被剋扣,士兵訓練走過場,砲彈裡甚至摻沙子。
軍官貪腐,士兵怯戰,日本那邊明治維新後軍工體系現代化,軍隊訓練有素,野心勃勃想吞併朝鮮、遼東乃至整個中國。你退一步,它就進一丈,避戰策略不但沒保住實力,反而丟了海上主動權,最終威海衛陷落,艦隊灰飛煙滅。
何祚庥拿這個說事,就是想提醒當下那些主戰派:歷史不是擺設,別忽略實力差距。 2023年中美博弈,技術領域中國在芯片、航天、軍工前沿還得追趕,美國卡脖子卡得狠。他用“小米加步槍對飛機大炮”的比喻,戳中了不少人的痛點。
![]()
說白了,他的“必敗論”核心是技術決定論,覺得硬碰硬風險太大,得韜光養晦,先補短板。何祚庥沒強調以史為鑑,避免重蹈清朝的覆轍。
但批評聲音也不少,有人說他低估了中國韌性,疫情時全國一盤棋,資源調動效率高。軍工體系世界一流,東風導彈、殲-20、航母編隊不是紙上談兵。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諾早在2023年就公開說,不能低估中國軍力,這話可不是客套。
何祚庥的“技術決定論”有道理,但也得辯證看。甲午失敗的核心是綜合國力弱,工業基礎薄,教育落後。今天中國製造業佔全球三分之一,產業鏈完整,經濟規模穩居第二。
貿易戰幾年,中國沒垮,反而自主化加速,華為、中興繞過封鎖,芯片國產率升。國民精神更別提,志願軍當年鋼少氣多,愣是把聯合國軍頂回去。中美差距比那時候小多了,何祚庥的警鐘敲得響,但時代變了,簡單類比不合適。
![]()
海戰舊賬新算:從北洋覆滅看大國博弈的硬道理
甲午戰爭那點破事,說一千遍也不膩,因為它太典型了。清朝自以為有北洋水師,就能穩坐釣魚台,結果日本聯合艦隊一出手,就露餡了。失敗不是一兩點,而是全盤皆輸。
裝備上,北洋艦噸位大但速度慢,平均8節,日本艦10節以上,機動靈活。火砲方面,北洋主砲305毫米,但射速每5分鐘一發,日本速射砲每分鐘十幾發,壓制力強。訓練上,北洋水手多是綠營兵,紀律差,戰時有的艦直接逃跑;日本海軍從英國學來,演習頻繁,士氣高。
更深層是國家機器鏽蝕了。清廷洋務運動半吊子,買了船不會用,軍費被層層盤剝,士兵吃不飽穿不暖。戰略上,慈禧偏愛陸軍,海防成空談。
李鴻章雖有遠見,但避戰保船讓日本從容部署,陸戰平壤一敗,海戰就雪上加霜。馬關條約簽了,賠2.3億兩白銀,割台灣澎湖,開放五口,開了半殖民大門。日本藉此起飛,中國百年屈辱從此拉開帷幕。
![]()
中國社會韌性是隱形武器,疫情動員,工廠轉產口罩,全球獨一份。經濟上,製造業門類齊全,一帶一路拉動貿易,美國極限施壓,反倒暴露依賴。
抗美援朝時,差距大還頂住了,今天憑啥必敗?院士的警告有價值,提醒別輕敵,但大國博弈,靠的不是一戰定勝負,是持久戰。中國學聰明了,先發展後對抗,這才是甲午的真教訓。
轉眼到2024年、2025年,中美關係還是那股子劍拔弩張味,但中國沒停步,軍力升級有目共睹。海軍是重點,2025年艦艇總數370多艘,超美國340艘。
航母編隊成熟,福建艦電磁彈射,載機50架以上,山東艦雙航母演習常態化。導彈部隊,東風系列覆蓋亞太, 高超音速武器讓美航母群頭疼。蘭德公司報告承認,中國在西太拒止能力對等,美需200架B-21轟炸機才能平衡。
![]()
空軍上,殲-20批量生產,2025年超300架,隱身性能不輸F-35。陸軍合成旅數字化,海軍陸戰隊旅級合成,火力打擊精準。國防預算1.6萬億人民幣,佔GDP1.2%,高效用在刀刃上。美國3.4%,但債務纏身,招兵難。
說到底,甲午不是包袱,是鞭策。中國從海戰慘敗中爬起,建起鋼鐵長城。今天面對美國,不是清朝的軟弱,而是自信的從容。實力說話,發展為王,院士的直言,終究是時代的一面鏡子,讓人警醒前行。
![]()
這幾年,中國經濟穩中向好,2025年GDP增速5.2%,製造業產值全球第一。產業鏈自主,稀土、光伏領先,軍民融合深。美方國會聽證,承認中國海軍規模第一,太平洋平衡點東移。
何祚庥的“必敗論”敲醒了些人,但更多人看到曙光:中國不求一戰而勝,但有底氣不敗。歷史鐘擺擺到21世紀,甲午的砲聲遠去,大國崛起靠實幹,不是空喊。戰略是自信下的穩健,未來無論誰來,中國都有資本站直腰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