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記者:必須驅逐薛劍,要在100多年前,我們就直接打過去了

日本首相剛在台海問題上放完狠話,咱中國大使薛劍直接“回敬”一句,讓日本媒體瞬間破防。有個日本記者急得跳腳,嚷嚷著“要擱一百多年前,早就開打了!”

日本要上“台海賭桌”?

高市早苗这位以“强硬”著称的新首相,上台后首次亮相众议院预算委员会时,居然对着台海局势大放厥词。

她說,如果台海真的爆發衝突,日本極有可能將其認定為“存亡危機事態”。啥意思?簡單點說,就是日本可以名正言順地直接介入,甚至“自衛隊”都能派出去。

這話一出,日本國內一片嘩然,外界更是炸開了鍋。台海問題本來就是敏感話題,日本這番表態簡直是給火上澆油。你讓台灣問題本就緊張的局勢,瞬間升級。

其實,很多老鐵都明白,日本這幾年在對外政策上越來越“激進”。尤其是面對中美博弈,日本一會兒靠近美國,一會兒又想刷點存在感。

高市早苗這番表態,說白了,就是想在國際上刷“硬漢”形象,撈點分數。首相話音未落,咱中國的大使薛劍也不是吃素的。

他在自己的社交賬號上轉發了朝日新聞關於高市早苗言論的報導,還配上了一句相當“硬核”的評論:“毫不猶豫地將骯髒脖子斬了。你準備好了嗎?”

這短短幾個字,點燃了網絡,也讓日本媒體瞬間“破防”。薛劍大使這人,幹外交不按套路出牌,說話一點都不拐彎。

有人覺得他太直接,有人卻覺得,這才是咱中國外交官該有的樣子。畢竟,面對日本這種“明著挑釁”的話,如果還像以前那樣“和氣生財”,那才叫讓人看不起。

薛劍這句話,既是警告,也是宣言。說白了,就是告訴日本:別以為你“說兩句狠話”就能嚇唬咱中國,真要硬碰硬,咱也不是吃素的。兄弟們,這才叫“贏麻了”的氣勢!

本來嘛,外交口水仗你來我往,也算國際新聞的日常操作。可偏偏這次,日本媒體的反應格外激烈。

尤其是那個石井孝明,直接跳出來喊話:“必須驅逐薛劍!要是放在一百多年前,這種話足夠讓日本直接對中國宣戰!”

這話說得,有點像電視劇裡的“愛國將軍”上身。可為啥日本媒體這次這麼敏感?歷史上,日本曾經憑著軍國主義在亞洲“耀武揚威”,但二戰以後又被美國管得死死的。

近幾十年,日本一直想“重新證明自己”,所以在國際事務上,尤其是面對咱中國,總喜歡“裝硬氣”。

這幾年日本國內“右傾”勢力抬頭,輿論氛圍越來越激進。一有風吹草動,媒體、政客就喜歡“表演”一番,展示日本“捍衛國家利益”的形象,順便給選民們秀秀存在感。

日本對咱中國的崛起​​更是有說不清的“羨慕嫉妒恨”。經濟上追不上,影響力也被甩開一截。加上美國老大哥天天給日本“打雞血”,日本就更想在對華問題上刷點“硬漢人設”。

真在100多年前後果會怎樣?

石井孝明說,要擱100多年前,日本就直接打過來了。兄弟們,這話咋一聽有點刺耳,但也確實反映了一些日本人的歷史觀。

100多年前的日本,正是明治維新後國力膨脹、對外擴張最瘋狂的階段。那會兒,日本真敢對鄰居“動手”,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亞洲一片腥風血雨。

可問題是,2025年的今天,世界早就不是那個“強權即真理”的年代了。別說日本,誰敢輕舉妄動,分分鐘全球輿論一邊倒,經濟制裁、外交孤立接踵而來。

更別說,咱中國早已不是那個“任人宰割”的舊中國。誰還敢拿19世紀那一套說事兒,簡直是“活在夢裡”。

日本有些人總喜歡“懷舊”,動不動就拿戰爭歷史說事兒,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無力感”。明明知道中國早就不可同日而語,但嘴上還不服氣,只能靠嘴炮找回點“昔日榮光”。

其實咱中國和日本的關係,歷來就像一條被拉得緊緊的鋼絲繩。你說好吧,兩國經濟聯繫緊密,咱中國還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

你說不好吧,歷史問題、領土爭端、地區安全,隨便一件都能讓兩邊火藥味十足。特別是台海問題。對日本來說,台灣就在家門口,一旦出事,日本自認為“躲不開”。

加上美國天天給日本“打氣”,日本政壇總有人跳出來喊話,想刷一波“安全感”。但對咱中國來說,台灣問題是國家核心利益,說一千道一萬都不能退讓。

所以,只要有風吹草動,媒體、政客、名嘴就會一起上陣,動不動就把輿論推到極端。說到底,還是這根“神經線”太敏感,隨便碰一下都能“炸鍋”。

不能再走“老路”

其實,石井孝明那句“100多年前就打過來了”,也提醒咱們別忘了歷史。咱中國過去吃過多少虧,就是因為落後、軟弱,被列強欺負。

那時候,日本確實敢“說打就打”。可現在,時代變了,咱中國再也不是過去那個“東亞病夫”。歷史告訴我們,軟弱只會招來更多欺負,強大才能贏得尊重。

但咱中國也明白,不能再走“以牙還牙”的老路。發展自己、團結周邊、維護和平,這才是正道。咱中國的強大,靠的是發展、創新、團結,而不是搞“你來我往”的口水仗。

說到底,這場風波的焦點還是台海問題。日本這次高調表態,顯然是想在台海局勢裡刷一波存在感。可對於咱中國來說,台灣問題一向是紅線,誰碰都不行。

過去,日本總有點“騎牆派”的意思,既不想得罪咱中國,又想給美國遞投名狀。可現在,日本越來越偏向美國,甚至主動挑事兒。

這種變化,其實是日本國內政治、國際局勢、美國影響力多重作用下的結果。可日本也別忘了,台海不是你說了算,更不是表演的舞台。

咱中國的態度一直很明確,誰要是妄想“插手”,必然會付出代價。日本要是真敢像100多年前那樣“直接打過來”,那後果可不是鬧著玩的。

這次風波過後,中日關係還會走向哪裡?競爭肯定是主旋律,合作也還有空間。畢竟,兩國經濟聯繫還在,民間交流不斷,真要“撕破臉”,誰都沒好日子過。

但該爭的地方,咱中國絕不讓步。尤其是台海、歷史、領土這些問題,誰來碰都得想想後果。未來的中日關係,既有合作也有鬥爭,關鍵看誰能穩住陣腳、把握主動。

對咱中國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強大”。只要咱中國有實力,說話腰板就硬,誰敢來挑事兒,咱都能應對。

日本想“找存在感”,可以理解,但也得有個度,別總拿歷史說事兒,別動不動就“喊打喊殺”。 2025年的世界,早就不是100多年前的世界。

現在靠的是實力、智慧和合作,不是嘴炮和回憶。日本記者喊再多“要打過去”,也改變不了現實。

咱中國有底氣、有實力、有智慧,面對任何挑戰都能頂住。希望以後中日之間,多點理性、少點嘴炮,多點合作、少點挑釁。

畢竟,咱們都在一片海上討生活,誰也不容易。只要咱中國穩住陣腳,未來肯定會越來越好!

參考資料:《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論引中國外交官嗆斬首中日互表強烈抗議》——聯合早報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