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的國際新聞真是讓人目不暇接,中國在聯合國舞台上主動出擊,不僅重提琉球歸屬的歷史真相,還把目光對準了日本北海道,揭開了藏在那裡80年的歷史傷疤。
日本當年刻意掩蓋的侵略過往、懸而未決的領土爭議,還有那些沒清算的戰爭舊賬,隨著這些消息的曝光被推到了台前,徹底打破了長期以來的沉默,引發了全網的廣泛討論。
琉球地位再成焦點
2025年10月的聯合國大會上,當G7國家試圖圍繞台海問題向中國施壓時,中國代表直接拋出琉球地位問題,瞬間打亂了對方的節奏。
中國代表在發言中明確指出,根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戰後文件,琉球從未被正式劃歸日本,其歷史主權問題至今沒有徹底解決。
這一表態並非空穴來風。
琉球王國自1429年起就擁有獨立的語言、文化和政治制度,與中國明清王朝保持著穩定的宗藩關係,即便後來與日本薩摩藩有貿易往來,其獨立地位也從未被否定。
1872年,日本單方面將琉球王國改為“琉球藩”;1875年,強令其停止向清朝朝貢;1879年,更是通過武力強行接管,設立沖繩縣,完成了對琉球的強權吞併。
二戰後,琉球本應根據國際條約重新確定歸屬,卻在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中被置於美國託管之下,1971年美國又單方面將琉球“施政權”交還日本,對釣魚島問題則含糊其辭,留下了巨大的國際法理爭議。
如今,沖繩縣民對美軍基地和自衛隊駐紮的反對聲從未停止,2024年的一次民意調查顯示,超過70%的沖繩縣民反對增加軍事部署,他們親身經歷過戰爭的慘烈,不願再成為軍事對峙的前沿。
北海道的雙重困局:領土爭議與歷史原罪
就在琉球問題發酵之際,北海道的歷史真相也被層層揭開。
作為日本的“北方糧倉”,這裡不僅是軍國主義當年對外擴張的重要據點,更是二戰遺留問題的集中爆發地。
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北方四島(俄羅斯稱南千島群島)的歸屬爭議,這四座島嶼包括擇捉島、國後島、色丹島和齒舞群島,根據《雅爾塔協定》,它們在二戰後被劃歸蘇聯管轄。
2025年11月,日本負責沖繩與北方領土事務的大臣黃川田仁志在北海道納沙布岬視察時,一句“這大概是日本最接近外國的地方”引發軒然大波。
納沙布岬距離俄羅斯控制的南千島群島肉眼可見,當地老年居民回憶,年輕時還能隨意登島,如今島上已豎起俄羅斯三色旗。
這番言論被日本國內解讀為暗示放棄對北方四島的聲索權,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不得不公開表示已批評黃川田仁志,而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則明確回應,俄羅斯對千島群島的主權毋庸置疑。
歷史上,北海道還是日本軍國主義實施戰爭犯罪的“隱秘舞台”。
80年前,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期間,北海道成為日軍的後勤基地和兵源儲備地。
這裡曾強徵大量亞洲各國勞工從事苦役,修建軍事設施和工事,不少勞工在惡劣的條件下喪生;同時,這裡也是日軍“慰安婦”制度延伸的重要地點,無數女性淪為戰爭犧牲品。
這些歷史遺跡至今仍在北海道的土地上留存,默默訴說著當年的苦難。
80年舊雷未排
日本80年前埋下的“地雷”,遠不止領土爭議和戰爭罪行這兩類。
如今,日本在軍事擴張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軍國主義復活的傾向愈發明顯,讓這些舊雷有了引爆的新風險。
2025年,日本的軍事動作頻頻引發關注。
三菱重工的生產線上,改進型12式導彈正在批量組裝,這款導彈的射程從原來的200公里躍升到1000公里,從九州發射即可覆蓋中國東南沿海城市。
同時,美國向日本出售的400枚“戰斧”巡航導彈已在2025年開始首批交付,日本海上自衛隊的8艘“宙斯盾”驅逐艦正在進行適配性改造,改造完成後每艘都能發射“戰斧”導彈。
同年6月,日本陸上自衛隊在靜岡縣東富士演習場舉行大規模實彈射擊演習,3000名官兵、45輛坦克裝甲車、64門火砲參與,消耗彈藥76.6噸,改進型12式導彈首次公開亮相,演習科目中明確包含“奪島作戰”。
日本政府還計劃在2035年前新建130座大型彈藥庫,第一批已經在沖繩和鹿兒島動工,防衛預算也從占GDP的1%提升到2%,五年內增加約200億美元。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在外交上的表態反复無常。
高市早苗內閣曾妄稱“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引發中方強烈反對後,又改口稱這是“個人說法”,不代表日本一貫立場。
這種模糊不清的態度,加上其不斷突破“和平憲法”約束的軍事行動,讓地區安全局勢變得更加複雜。
歷史的真相不會因為刻意掩蓋而消失,正義的審判也不會因為時間流逝而缺席。
中國揭開琉球和北海道的歷史真相,不是為了挑起仇恨,而是為了捍衛二戰勝利成果,阻止歷史悲劇重演。
只有正視歷史、反思過錯,才能真正獲得周邊國家的信任。
希望日本能迷途知返,放棄軍事擴張的危險道路,用實際行動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這才是對歷史和未來最好的交代。